
——本文截選自心理咨詢師 錢堃咨詢會談記錄
親密關系建立的現實基礎是,當我們遇到無法應對的心理變化或生活事件時,需要向外界尋求某種值得信賴的客體。于是,在我們的內心便會生成一個理想化的完滿形象,而在某個特殊的階段,我們生命中出現的某一個人恰巧符合了這個理想化形象的基本特征,這就促使兩者的初步關系得以建立。
在關系建立之初,我們會顯得更加需要和依賴這層關系。因而我們會給予對方足夠的認同,對方也會接受到這些認同給予我們良好的反饋。關系開始進入良性循環的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理想化的完滿形象與現實客體之前的真實差異開始慢慢浮現,就如同無論如何我們的伴侶都無法滿足我們對異性的全部期待一樣,我們對于關系的不適感也開始逐漸顯現。而人也正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沖突中不斷適應和成長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學會接納現實與理想的本質落差。
然后,我們開始對關系的客觀效能進行調整,而這個調整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產生不滿情緒的過程,但又不得不堅持繼續調整下去,因為至少這段關系目前沒有更好更合適的取代者。于是自我的矛盾就開始產生,既要表達不滿又要繼續依托。
當我們對關系的客觀效能已經進行了調整之后,卻依然似有似無的獲取不到清晰的需求時,關系就徹底陷入瓶頸。當陷入瓶頸后,關系的發展就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處理方向:其一是雙方合作,突破瓶頸;其二則是考慮是否可以終止。實質上,人世間所有關系的核心模式都不過是如此循環反復的。
說到這里,對于一段關系的發展,我們最終要習得的能力究竟是什么呢?
到了瓶頸期,如何通過合作獲得共贏?這就是我們需要在任何一段關系中學習的重要課題。
所有關系都會遭遇瓶頸,所有關系的發展規律也都如出一轍。我們往往會更傾向于做出取舍。很多時候,不是不能舍,而是舍掉后取而代之的關系依然需要重新經歷這個過程再次到達瓶頸。然后又該怎么辦呢?
所以呀,人生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要舍去哪些關系,而是去確認要發展哪些關系!我們選擇了一定需要發展的,就必須具備發展關系的能力;我們不在意的關系,無需刻意去舍,到了瓶頸不發展自然也就舍了。
如果我們只關心舍什么,我們關心的也在舍,我們不關注的到了瓶頸還是舍,人生就只剩下舍的份了,豈不是也就越活越痛苦了?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