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家庭教育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也并非一個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然而,在我工作中所接觸的大量家長朋友的反饋來看,似乎很少有去仔細思考并能精確回答“什么是家庭教育?”這個問題的。一直以來,家庭教育就如同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那樣深入千家萬戶,但卻又是版本各異、難述其全。作為一名始終秉承科學觀的心理學及家庭教育工作者,我更青睞于咬文嚼字式的探究問題。
在這里,我想引用顧明遠先生主編的1990年版《教育大辭典》中對家庭教育的描述:“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兒女輩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點與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和強調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這一點是很多父母所忽略的重要信息和家教理念。
這里所說的“教育”并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成才教育,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所必須接受的“角色”教育。怎么講?
從呱呱墜地到成年獨立,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他們以“孩子”的角色規范我們,讓我們逐步習得了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備技能;
從孤身一人步入婚姻殿堂,我們的第二任老師是伴侶,他們以“丈夫(妻子)”的角色規范我們,讓我們慢慢走進了異性的世界,學會了與最最親密之人的相處之道;
從甜蜜愛情到樂享天倫,我們的第三任老師是孩子,他們以“父母”的角色規范我們,讓我們學會克制、以身作則,客觀完整地見證了一個新生命從孕育到成熟的震撼歷程。
那么,身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從孩子那里獲得怎樣的教育呢?
我們可以拿伴侶和孩子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回想一下,我們與自己另一半是如何一步一步墜入愛河又邁入婚姻的呢?從相識到相愛相守,必然需要經歷一個彼此了解到達相知的階段。然而,再來看看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形象如何、能力高低、個性怎樣,我們甚至和他未曾謀面之時,就已經深深的愛上了他,并決定用接下來的余生陪伴他。我們壓根就不認識他,壓根就不理解他,壓根就不懂他,于是,我們開始瘋狂地以我們自以為是的方式去愛他、關注他、照顧他,直到有一天他開始拒絕和反抗,我們便開始陷入到無盡的失落之中……
所以,我常常會反問家長:“您了解您的孩子嗎?您真的了解您的孩子嗎?您有嘗試著去了解過您的孩子嗎?您會以何種方式去了解您的孩子呢?”很多家長面對這樣的問題無言以對。
我們經常會把“因材施教”掛在嘴邊,可是,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識材、辨材、知材的方法和技能都不具備,又該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培育和雕琢他呢?(文/錢堃 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