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個公屏咨詢欄里一個小女孩的咨詢主題:我姐姐去上學了,她在重慶上大學,我很想她,一想到她就想哭昨天哭了三個小時。她去上學,我回到家里就感覺家很陌生,不知道干什么,因為他在家的時候,我天天跟她在一起玩。
我:你有沒有上學呢?為什么感覺家很陌生?
女孩:放學回家后(小女孩很聰明,五個字回答了我的問話)
我:你父母呢?
女孩:爸爸在家旁邊打牌,媽媽叫客(我家是開賓館的)
我:哦,你對爸媽有意見嗎?
女孩:有,希望他們多陪倍我
我:你多大了?你爸媽總不陪你嗎?
最后一句因為吃晚飯去了,后來記起來回復已經很晚了。也看了一些孩子與其他老師的互動,孩子的表達真的很乖,很懂事,但我分明感覺到了孩子的落寞與孤單。
在回復咨詢問題時,發現有很多的孩子都是恨父母的,恨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對待自己,但是孩子不能表達出來,因為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這是孩子幼小心靈的想法。如果父母一直意識不到這一點,沒采取補救措施,或者意識到了,但是方式不對,反而是斥責孩子的不懂事,自己沒有陪伴或者錯誤的對待孩子也是因為生計或者別的原因。一旦真正意識到這樣的斥責更是錯誤的解釋、想彌補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時,孩子已長大了,也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而與同齡的伙伴有了更多的親密鏈接。但這時的父母往往又過多的溺愛或干涉起孩子來,也導致了很多更叛逆更多對父母的不滿的態度。
在寫這篇文字時,腦海里一直出現自己女兒的樣子,女兒現在好像并不是很需要我,有時反而是我為了彌補對她欠缺的母愛而需要她。此刻我只想對正在孕育孩子或已經有孩子的父母說,孩子沒長大時,多陪陪孩子,就算為了生計,也多與孩子親密接觸和交流,孩子的不聽話與吵鬧更要用溫和的態度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別讓孩子太孤單,別失去了與孩子建立情感鏈接的最佳時期。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就讓孩子自由的去擁有自己的天空吧,孩子們其實不太干涉他們的學習,他們反而更愛學習。兒時不能陪伴的遺憾多用在跟孩子交朋友,用平等尊重的態度跟孩子多相處交流,跟孩子一起探索這世界的美好與多姿!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