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需要被傾聽……
0 0
-
這種狀態已經持續很久了,表面風平浪靜,內心狂風驟雨。為一件小事糾結,為自己不夠好而氣餒,為命運不公而怨嘆,翻過很多心理學書籍,也對過往、經歷或者事件無數次復盤,好像知道癥結在哪里,道理都懂,邏輯清晰,可第二天一醒來,一切如舊,仍然重復著昨天的故事,糾結還在,自卑還在,否定還在,一切仿佛還在原地打轉! 認知一直在線,心態卻深陷泥潭,如何實現真正蛻變? 概括起來說,認識到自己的狀態,明白自己的癥結,是一種內在體驗,一種“懂道理”的認知狀態,這是“表”。而解決的“本”在哪里呢?在潛意識層里,在我們了解自己并理解自己后,全然地接納自己。當你完全接納自己的所有,包括優勢、局限和你的過去,你會獲得一種“豁然”的感受,隨即產生一種“洽然”的歡愉,好像站在云端俯看大地,一切有因,一切有果。此時,你已經走到了自我成長的第三步,全面提升自我的境界。 即:自我完善三步曲:了解自我——理解自我(接納)——提升自我一、發現自己的真相——了解自我。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誰?我的內在動力模型是什么?我的價值體系是怎樣?我的人格特質有哪些?我的防御體系是什么?我是怎樣成為現在的我的? 回答我是誰的問題。這是一個基礎工程,更是一個要頻繁使用到心理知識的系統工程。這時,我們必須借助一個工具,叫做人格的學科,測試肯定是要做的,但做了就完成了嗎?那只是一個有趣好玩的測試游戲而已,真正的覺察須從沉浸進去,從這幾本書一行一行文字的咀嚼開始。 這樣說吧,我個人的自我接納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它解開了我多年的糾結與痛苦,讓我告別過去“我智力、形象各方面都還不錯,甚至比大多數人都強,為什么事業總不如別人呢”的狀態,真正開啟了人生中通達、智慧、自洽的階段。這其間,是見到“人格”的書我就買,其中一本我前后共看了三遍,那種觸摸自己、舔shi自己、又潤澤滋養自己的感覺,歷歷在目。這個過程,不是誰都可以獨自完成的,也不是你用時間就可以堆砌的。它需要陪伴,需要點悟、需要反芻,是的,那是一個修行的歷程。 如果說,三步曲是需要用10分的精力與時間與完成,那么,回答“我是誰”這一步,是需要用7分的功力去做的,甚至說8分、9分都不為過。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活明白,到行將離世,也沒有真正搞清楚:我是誰? (未完待續……)
-
你需要被傾聽……
-
總體:來訪者人格狀態穩定而健康,與環境周圍的關系良好,生活中有明確的人生方向與目標,并有為實現目標奮斗的努力與實際行動。性格特點小心謹慎,情感豐富而細膩,時常有煩惱,常為小事而糾結,心情時常郁悶。 圖畫中最為明顯的可以看出,來訪者與原生家庭尤其是母親的關系還有未解決的煩惱。通過互動交流。也印證了這一點,來訪者與自己的母親,老是為小事爭吵,意見總是不合。對自己的母親的評價較低,母親是屬嘮叨型,母親跟父親的關系也不太好。來訪者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母親的辱罵與否定,母女關系一直處于比較淡漠糾結的狀態?,F在來訪者也覺得來自于母親的支持不夠。來訪者現在已經有自己的家庭,也慢慢懂事了,也覺得以前跟母親的相處自己有不對,但是又難以啟齒,想和好關系,但不知道從何下手。 從圖畫中可以看出,來訪者與父親的關系良好。通過實際交流也得知,來訪者的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給了子女一種堅定和安定的力量,也懂很多道理,更是來訪者童年的安全來源。我堅定地認為,這就是來訪者最大的家庭資源。只是現在,來訪者與父親的交流也不太多。我就從來訪者與父親的關系入手,來探討如何通過父親作為媒介,進一步找到改善與母親關系的途徑和辦法。通過進一步溝通交流,來訪者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意識到自己對負面情緒的來源就在于糾結于與原生家庭父母關系的這個層面。最后一起總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辦法。 總結:繪畫技術確實是降低來訪者阻抗,探求來訪者更深層渴望與期待的有效方法。更是快速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捷徑。 不管生活中還是線上的傾聽或咨詢,前期咨訪關系的建立總是有點耗時。讓來訪者感受到你的性,就增添了更多的信任感。這次節約了雙方的時間,后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