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這種狀態,在心理學里有個名字,叫“潛能幻想”。心理學家菲利普斯說,我們寧可活在“我本來可以”的幻想里,也不愿面對“我試過了但沒做到”的現實。 因為在幻想里,我們始終是那個“有可能”的人,是那個“我可以但還沒做”的人。 那種可能性,聽起來就很令人安心。 不去嘗試,反而是一種心理上的保護機制。它保護了我們對自我的理想化認知, 避免失敗后那種“原來我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的沖擊。 尤其是當這件事和我們的身份認同、價值感綁定太緊時, 失敗不僅是結果的挫敗,更像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但你也許會發現,這份保護,久而久之也可能變成一種困住。 我們越是不做,越把“我其實可以”的幻想供在心里。 時間一長,它不僅沒有鼓勵我們行動,反而讓我們更難踏出第一步。 就像有人把一雙心愛的鞋子收藏在柜子里,總想著有一天會穿著它走很遠的路。但那一天始終沒來。 鞋子永遠是新的,但也永遠走不出屬于它的腳印。
0 0
-
你不必一直緊繃著,那些細微的情緒,值得被看見,也值得被溫柔安放。
-
別總說“沒事”,承認“有點難”不丟人。就像給氣球放放氣,給盆栽松松土,心里的空間,也需要偶爾透透氣。
-
可能是某次沒被回應的期待,某句咽下去的委屈,某個假裝沒事的瞬間。它們悄悄疊著,久了就成了疙瘩。
-
心里的褶皺,其實藏著沒說出口的話。
-
其實啊,偶爾搞砸也沒關系,有人不喜歡你也正常,累了就癱著更是天經地義。
-
心里的弦松一松,日子反而能走得更穩些。
-
有時候覺得累,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心里裝了太多“應該”——應該做好,應該被喜歡,應該無懈可擊。
-
不勉強自己答應不情愿的事,就不用花時間糾結、焦慮,也不用硬撐著完成,能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真正想做、該做的事上~
-
拒絕不是“冷漠”,而是在照顧自己的前提下,更清醒地對待他人和生活~
-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是急著行動,而是先溫柔地承認:我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保護對自己的期望、夢想,也是在逃避現實可能帶來的落差。 然后輕輕問問自己:我是在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還是在害怕現實不如幻想? 我愿不愿意哪怕冒一點點風險,讓自己靠近一個真實的結果? 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決定,而是一次次愿意走出幻想、接近現實的練習。 都比繼續困在“我以后一定能”的想象里,更靠近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