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提亞《當我真的愿意看見自己時》 當我真的愿意看見自己時 我可能還會痛 但已經不再抱怨 我深知 這痛 只因遇見真實的自己 曾經那個不懂愛的自己 透過痛 生命正在穿越和成長 這個痛 跟任何其他人無關 我接納并祝福 生命里經過的每一個人 如果真的曾經相遇 無論是怎樣的形式 必定都是一份禮物 當我真的愿意看見自己時 我可能還有傷 但我已不再盼人來療傷 我深知 通過深入生命的實相 我自己能夠療愈一切的傷口 我不再 去索取別人的愛 當我能夠療愈自己 愛從我心里流出來 我知道 總會有一天 我也會成為愛本身 每一個經過我的人 都能夠聞到慈悲的芬芳 當我真的愿意看見自己時 我可能還有夢 但已放下所有的評判 我看到 一切人和事 都只為成就我而來 一切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淬煉的生命才有品質的芳香 那些傷害過我的人 不過是在加持我的成長 我決定 從現在開始 除了我允許 沒有人能夠傷害我自己 當我真正愿意看見自己時 我或許還會有期待 但已放下所有執著 因果法則公平對待每一個人 果就在因里 種因無需問果 我看到 我正在學習 真正不自私的愛自己 在通往自己的路上 我發現已全然接納一切的不完美 當我真正愿意看見自己時 我或許還有未知 但我已經愿意去面對 我深知 我的內在有一個真正的宇宙 生命里所有的智慧 都在里面蘊藏和發酵 我愿意 繼續了解和發現未知的自己 不斷與真實相遇 我知道 透過真正的了解自己 我會真正了解生命和了解宇宙的奧秘 當你只關注自己的行為時, 你就沒有看見自己; 當你關注自己行為背后的意圖時, 你就開始看自己了; 當你關心自己意圖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時, 你才真的看見自己了。 透過內心看見了自己的心靈真相, 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愛自己就發生, 并開始在自己身上流動, 你整個人就和諧而平靜! 這就是真愛的發生。?
0 1
-
心寬是福
-
人生不一定要當最好,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更好;想要改變自己的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心態;期許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好。
-
甜檸檬效應 在心理學中,?甜檸檬效應是一種應對挫折的心理機制,通過提高現有目標的積極價值來減少內心的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這種現象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尤為常見,個體通過調整心態,將不完美的現實轉化為可接受的現實,從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感。 甜檸檬效應的概念來源于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一只狐貍沒有找到可口的食物,只找到一只酸檸檬,但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當人們追求某個目標失敗時,為了減少內心的失落和痛苦,往往會通過提高已有目標的積極價值來自我安慰,從而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
薩提亞強調:人有著固定的生命力。我們的自我有沒有價值、我們能否感覺到生存的意義,我們的內心是否平靜、和諧以及喜樂,這一切,我們的內心是知道的,并且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為了討好他人而壓抑自己,你可能要付出的,是生命力的代價。 討好的結果,只能讓你獲得眼前和諧和短暫的利益,你不愿意得罪眼前人,很可能你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還有你自己。
-
吵架看似是兩個人在意識層面的爭執,更是兩個人的潛意識、人格、代際傳承的深層次的較量。 吵架之前 花點心思觀察對方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1.評估對方目前是否有反思能力:如果對方進入了一種偏執狀態,對于任何超出他們認知范圍的內容,第一反應都是“你和我有差異,一定是你錯了”,那這樣的交流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2.評估對方是不是“習慣性抬杠”?:有些人喜歡用反對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面對“杠精”,如果我們順著對方的思路去辯解和爭論,就會陷入一個死胡同,感覺到挫敗和憤怒。相比于認真爭論,建立自身邊界、遠離他們是一種更節省精力的方法。 3.無法溝通背后,可能是一個人的脆弱點:如果某個話題,或由此帶來的某種感覺剛好觸碰他敏感脆弱的點,通常人們會采取否認、逃避、隔離等防御機制來應對,以回避痛苦的感覺重現。 比起一次爭吵,更重要的是,我們能把“看到和滿足彼此的需求”,當成一件需要持續練習的事情。當“愛箱”足夠滿,吵架也可以是一件情感的調味劑。
-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黑色生命力”,指那些經受過巨大壓力、逆境或創傷,渡過并幸存下來的人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強大的力量,他們都曾獨自穿越過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種子在土壤里獨自扎根,在這段至暗時光,需要忍受各種委屈:辛苦不被認可、隱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納、付出沒有結果。 凡是最終穿過這片黑暗沼澤地的人,才能真正看透人性和世間冷暖,野蠻生長,百煉成鋼。
-
人不可能毫無理由地做任何一件事情。無論表面看起來多么漫不經心的行為,本質上都是趨利避害的必然結果。 內耗與強迫性思考也是如此,之所以我們沉溺于看似痛苦的反復思考與分析,是因為它能夠迅捷地帶我們一絲“安全感”,或者說它營造了一種“問題正在得以解決的”假象。
-
自戀型的父母可能會過度吹強調孩子的成就,為的是讓家長自己得到認可,但他們其實對孩子本身關心甚少。 結果就是,這些孩子內化了這種想法,認為必須要一直取得成績,這樣才能被關注、有價值,這會導致他們無止盡地追求完美,總會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 這種養育方式會導致孩子產生一種匱乏感,對自己形成負面的認知,從而導致低自尊,成年以后也很難建立健康的關系。
-
?無條件的愛,會教會孩子相信生命。 ?有邊界的愛,會教會孩子尊重生命。
-
他的眼睛深藍如海,仿佛能夠讓人沉浸在一片寧靜的平靜之中,遺忘一切煩惱與焦慮。 1810年,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出版了《色彩理論》,這本書解釋了他對色彩心理本質的看法。而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使用寶石反射的多彩陽光來治愈疾病。 色彩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感知、理解和反應不同顏色的心理學分支。它探討了色彩對個體情緒、行為和心理狀態的影響。色彩心理學認為,顏色不僅是視覺上的感知,還可以產生情緒、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應。雖然對顏色的感知有主觀影響,但顏色的效果具有普遍意義。光譜中紅色區域的顏色被稱為暖色,包括紅色、橙色和黃色。這些暖色喚起了從溫暖和舒適到憤怒和敵意的各種情緒。光譜中藍色一側的顏色被稱為冷色,包括藍色、紫色和綠色。這些顏色通常被描述為平靜,但也會讓人感到悲傷或冷漠。通過研究色彩在文化、環境和個體差異下的作用,色彩心理學可以應用于廣告、設計、心理治療等領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管理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