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格:真正的療愈,是內在小孩的成長 個長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后,當它得不到關心、愛護與療愈時,它就會一直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個陰晴不定的孩子: 它會變成你失控的情緒:當你訴求得不到滿足時,當別人跟你意見不同時,當事與愿違時......讓你憤怒、悲傷、恐慌,甚至發展為抑郁癥、焦慮癥等身心疾病. 它會變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經:讓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沒自信,總害怕做錯事,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拒絕,不敢爭取; 時間久了,它還會變成你極度想去壓抑的性格部分:拖延、懶惰、敏感自卑、情緒化......它們都會慢慢長在你的性格里,讓你忍不住想去壓抑它們,克制它們。 可是,我們越是無視內在小孩,越是壓抑內在小孩,它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著你的情緒、性格、婚姻愛情和工作。 因為我有一個法寶——跟我心里的寶寶對話。 我每周返回一次童年,去照看一下那個哭泣的、孤獨的小女孩,給她足夠的支持、關注、贊許和愛。而今她終于長大了,強大到足以成為一個好妻子、好媽媽。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我能給女兒最好的禮物,就是把我這個原件改好。 當我學會愛自己,照顧好自己,自然而然地,我就能把這份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我的孩子,而不需要刻意努力或模仿他人。 你的內在小孩也正在等著你,她在等你抱抱她,跟她說:“我在,別怕~” 但這個過程是深度且漫長的,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帶領才可以抵達內心深處,看見并療愈內在小孩。
0 6
-
“大多數家長會偶爾對孩子說些貶損的話,這未必就是語言虐待;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那就另當別論了。”
-
——力量有很多,心平氣和那種最堅定…
-
失望,是個可怕的詞。 我們很多人都會害怕讓父母和在乎的人失望, 卻從沒有想過, 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了,他們還是會失望, 是不是他們錯了。
-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比較健康】 ——父母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并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后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系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
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孩子說謝謝, 孩子一輩子都在等父母說對不起…
-
人的成長有三次: 一是接受這個世界不圍著我轉; 二是接受有些事我們怎么努力都達不到; 三是發現我們很平凡,并接受平凡的自己。
-
夢想, 不會在你做的時候 消失, 會在 你放棄時 消失~
-
抑郁癥的八個常見疑問? 疑問1:抑郁癥無法被根治 答案:錯誤,抑郁癥的治愈雖然不是很容易,但大部分的抑郁病患是可以被治愈的。只要配合治療,90%以上的病患都可以治愈。抑郁癥急性期時,需要藥物的幫忙讓病情穩定下來,等到兩周或一個月之后,抑郁情況好轉,就必須思考如何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可能需要三個月或半年的調適期。 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慢慢減藥,并且會根據病情需要,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除此之外,還有催眠自我療愈、團體治療、家庭治療及壓力管理方式等課程,可以協助病患慢慢回到日常軌道。 疑問2:抑郁癥算不上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誤,抑郁癥是一種腦部疾病。 很多人以為抑郁癥只是情緒較為沮喪、抑郁,并不是真正的疾病,但醫學已經證實,抑郁癥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抑郁癥就像很多病癥一樣,不治療的話就好不了,甚至拖得越久越難治。 程度輕微的抑郁癥只要調整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狀況,就能恢復健康,但較為嚴重的抑郁癥則需要較長的時間、較多的耐心才能治愈。 疑問3:治療抑郁癥好了就沒事了? 答案:錯誤,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抑郁癥的診斷與治療屬于長期性,因為它不僅合并有身體與心理的兩方面癥狀,也經常與其他疾病同時存在,所以在病程以及治療變化上,都會較單純的身體疾病來得時間長且復雜,中間也有變更診斷的可能性。 比如情感性疾患中的雙相型(亦稱躁郁癥),一開始的表現和抑郁癥相同(躁郁中的郁期),但只要一出現躁癥的癥狀,就代表病人并非單純抑郁,而是會有郁期與躁期交替發作,此時,醫師的用藥和治療方式就得跟著調整。 疑問4: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抑郁癥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誤,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門診中常出現一個讓醫護人員相當頭痛的情況,就是病人在服藥后,只要情況好轉或出現不舒服的反應,就擅自減藥、停藥,或是未如期回診。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病況起起伏伏,甚至得面對嚴重的復發。精神科藥物目的是維持腦功能平衡,因此需要一到兩周以上的時間,待血液中藥物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揮作用。 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不像消炎藥、止痛劑、抗焦慮劑等,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讓病患感覺到藥效;同時,精神科藥物需要持續服藥才能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 疑問5:抗抑郁藥物會有“成癮性” 答案:錯誤,抗抑郁藥物沒有成癮性,也沒有激素,都是比較安全的,可能會有一些不良反應,但是也很輕微,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
-
心理科普:人類10大恐懼癥,你害怕哪幾種? 恐懼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當這種心理現象發展至引起身體機能改變時,這種恐懼就變成了B態的心理,即恐懼癥。為您詳細介紹當今世界10大恐懼癥。 1.社交恐懼癥:懼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對一切人多的地方和公開社交場合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和恐懼,害怕并回避在社交場合或陌生人面前公開發言。 2. 高空恐懼癥:俗稱恐高癥,在高空中向下看,從內心深處感到懼怕腿軟,還有胃中翻江倒海、頭昏腦脹的感覺,甚至有些人只在幾米高的地方就會頭暈。 3. 深海恐懼癥:看到深海的照片或者影像時,會有一種幾乎要窒息的巨大壓迫感。他們想象自己身處其中,害怕在幽暗的四周潛伏著什么海洋巨獸,下一秒就會突然出現。 4. 巨物恐懼癥:類人在看到星體、大佛、雕塑、鯨魚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被巨大物體支配的不安。同時也會因為人類的渺小,感到深深的恐懼和無力。 5. 幽閉恐懼癥:狹小密閉的空間中會有無法逃脫的恐懼,從而產生不適反應、心跳加速、呼吸不順等,多發生在電梯、火車、甚至關上門的房間。 6. 密集恐懼癥:在面對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物品畫面,尤其是密集排列的小孔時,就會出現無法承受的不舒服感覺,比如頭暈惡心、脖子發麻、呼吸困難等。 7. 選擇恐懼癥:這類人在做選擇時會非常的困難,不知道哪個選項能讓自己滿意,所以總是逃避。一旦要考慮“中午吃什么、選哪個專業”等問題,他們就會開始無助、煩躁,甚至痛苦。 8. 電話恐懼癥:有電話恐懼癥的人,十分害怕接聽或者撥打電話,一聽到電話鈴聲,就會感到神經緊張。但這些人并非都是社恐,換成一種交流方式,就能變得非常健談。 9. 黑暗恐懼癥:白夜追兇》里的關隊就有這種恐懼癥,患者無法待在黑暗場所,因為一旦陷入黑暗,他們就會有強烈的恐懼感,很快產生焦慮情緒,隨之加劇,最后發展為驚恐、胸痛、窒息等。 10. 動物恐懼癥:有動物恐懼癥的人,會害怕某種特定的動物,比如蛇、昆蟲、尖嘴動物等。和這些動物接觸,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排斥感。嚴重的還會出冷汗、心跳加速,甚至窒息。
-
分手戒斷反應怎么辦? 分手后可能引發各種戒斷反應, 如何應對是關鍵。首先,承認并感受自 己的情感,不要逃避或否認;其次,與 親友分享,獲得支持和理解;第三,建 立新的日常生活,分散注意力;第四, 關注自我護理,保持身心健康;第五, 設定小目標,重建自信和掌控感;第 六,避免與前任過度聯系;最后,記住 分手是一個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