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旅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這不僅是一個關于金錢的交易,更是一場關于智慧、經驗和成長的較量。在這場旅程中,我們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一座無形的監獄,限制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 想象一下,你面前擺著一組等式:1+1=1;1+2=1;3+4=1;5+7=1;6+18=1。乍一看,你可能會覺得這是荒謬的,因為按照我們的常規思維,這些等式顯然不成立。 但如果你換一種視角,考慮時間的單位,那么這些等式就會變得合理起來:1里+1里=1公里;1個月+2個月=1個季度;3天+4天=1周;5個月+7個月=1年;6小時+18小時=1天。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我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受到過去經驗和習慣的影響,形成所謂的“慣性思維”。 這種慣性思維就像一道無形的墻,限制了我們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和解決方案的多樣性。很多人生下來都是機靈的,但是接受教育之后反而變的愚蠢了,聽話照做、逆來順受、忍耐順從。而且最后都失去了個性,越來越同質化,成為標準產品,千篇一律,毫無生機。究竟是什么東西讓一些學生成績優秀的人,后來成了特別平凡的人?而又讓那時候看起來平凡無奇的一些人,做出了特別出色的成績? 人的發展有一個規律:短線拼機遇,中線拼能力,長線拼熱情。未來的社會,靠譜比聰明重要,熱愛比努力重要,匠心比拼搏重要。
0 2
-
怎么做到接納? 接納就是“我接受事情已經發生,不能改變的這個事實,接納不等于贊同和認可,只是我接受這個事情已經發生的事實。任何東西,只有接過來,才更好放下。任何事情發生,都有它正面的價值和意義,關鍵是我們愿不愿意去看到這個意義。所以,當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尤其是不太愿意看到的事情發生了,不妨告訴自己“太好了”,為什么太好了?因為成長的機會到了。
-
為什么都放低身段,小心翼翼的跟說好話,結果還不買賬? 在人際溝通中,真正產生影響力的,語言、語調、動作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38%和55%,這就是著名的赫拉別恩法則。 所以,在溝通中該怎么說往往比說什么更重要的,我們說話時的語氣、表情、眼神和肢體動作,所傳遞的信息往往比語言本身更有影響力。 溝通是有原則、有方法、有范式的,即使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如果沒有陪伴、不參與到的生活中,沒有生命的連接和身體力行的榜樣示范,缺乏真誠、尊重和彈性,只是想把我們自己的觀念和意志灌輸給對方,那么再好的問題和溝通技巧都很難產生真正的影響力,深入到對方的內心。
-
婚姻的真相是:很多時候會撒嬌的老婆,勝過會干活的老婆。 千百年來,人們感受愛的方式亙古不變,那就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擁抱親吻。 感情感情,感到了才有情,很多人累死累活做事情,都不如有一張好的臉色,幾句贊美人的話語。
-
覺察三部曲: 1.先接受事件,無論你認為對的,錯的,好的還是壞的, 2.然后向內看,為什么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 3.接下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百分百的責任,去勇敢去面對它 讓自己慢下來,果然冷靜下來后,就發現那件事情發生的背后,是帶著禮物來的,分毫不差。
-
為什么本來“關心”能增進雙方的感情,而家長的“關心”卻讓孩子生厭,甚至引發強烈的抵觸? 首先,這些關心里往往含有不信任的成分,尤其是關心成為嘮叨,嘮叨的潛臺詞并不是“我關心你”,而是“我不放心你,我不信任你”,這是非常拉低能量的語言。 第二,關心沒有注重界限,當家長的“關心”再多走一點,往往變成了一種“管控”,信息就變成希望通過“關心”讓孩子聽我的。 第三,關心的時機不對。當孩子關閉能量場,需要和自己獨處時,哪怕出于好心去去關心,也是一種打擾。所有的關心、愛、為你好……都應該是用來給對方灌注能量的,而不是剝奪別人的能量,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或投射自己的焦慮。
-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把“責任”和“控制”兩件事分開,在孩子成人前,我們的確對他們負有責任,這些責任在于扶養他們長大,給他們受良好的教育環境,教給他們為人處世的規則,但是責任不等同于控制,不是讓他們聽我們的,不是試圖給他們設定、工作、家庭的道路,也不是把他們的成敗看成自己的榮辱。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我們需要從心里認同孩子的獨立,尊重孩子的獨立,擔負起培養孩子獨立的責任。
-
人有三種活法: 1.為別人而活,為父母、為另一半、為孩子、為上司、為下屬、為孩子…… 2.為證明而活,你為了證明別人口中的你,為在父母那里證明你比家里的任何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 3.為自己而活,學會愛自己,不只是在生理層面,而是在情緒、思維及身體感受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學會愛自己,我們的下一代才會習得真正愛自己的能力。
-
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于社會和他人的評價和期待,而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和自卑,人們就會以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而又獨立的。我怎么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或許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有那么多的糾結和煩惱。
-
心理防御機制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壓力和不安,比如考試不理想、工作出差錯、感情出現問題……在這些時刻,我們的內心會自動啟動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幫我們暫時緩解這些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現,這些“保護盾”其實是潛意識中為了保護我們不受傷害而產生的應對方式。簡單來說,心理防御機制就是大腦幫我們“作弊”的方法,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先找到一個情感的出口。
-
真正“無條件的愛”是指,雖然我會表揚你,也會批評你,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所做的是不是符合我的期望,你都不用擔心我會拋棄你。 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么,而是你這個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是值得被愛的了。 情商高并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