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1歲,《中國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人有很多需求,當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有問題”,然后查找問題出在哪,然后嘗試解決問題。 一開始,我們認為問題來自于客體,所以“情緒向外”,想要用不同的情緒能量去逼迫客體改變,但通常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在不斷的情緒向外之后,發現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還引起一系列難以承擔的后果。 由于害怕承擔情緒向外的后果,所以收斂鋒芒,慢慢的就變成了“情緒向內”。然而,情緒向內也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心理疾病。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每遇到一個問題,我們都會去設想一種快捷的完美的解決方案。 起初,我們會設想一個“理想客體”。要是她、他、它能夠。。。。。就好了,問題就完美解決了。當意識到理想客體不可能存在的時候,就會再設想一個“理想自我”,要是我。。。。。。就好了,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所以,當我們的關注點是理想客體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向外攻擊別人的。當我們的關注點是理想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是向內攻擊自己的。 所以為什么說中國的原生家庭有問題呢?因為養育者把人生閱歷當成權威,過度關注理想客體,導致經常情緒向外的攻擊孩子,而孩子是家庭里的相對弱勢者,不斷被攻擊,并在反擊無效之后產生沮喪或懼怕心理,導致情緒向內攻擊自己。 試問,這樣的里外夾擊,孩子能不生病嗎???
7個擁抱
19條評論
501次閱讀

網友
社區心理咨詢免費嗎
2025-03-25 20:16:25

網友星淼
0
啊!這里是一個十四歲的學生,雖然父母對我很好,但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我必須讓自己更好才行,有一個理想型自己,難以達到,就會慢慢失望自責,尋找錯誤。沒有正確的指導,伴隨著老師給我們的正能量,她的期待,同學的努力和超越,我就產生了我不行的感覺。
2021-04-01 12:13:07
孩子,你沒錯,不要自責。

網友星淼
0
成績頂端的學生有毅力和恒心,難以被困難壓倒,他們勇往向前。成績差的同學不思進取,麻木,自尋快樂。但中間的這些學生就是別人說的普通人,思想上有支撐但力不足。
2021-04-01 12:15:45
星淼。孩子,你沒錯,不要自責。讓沒錯的人自覺承認有錯,這是全社會尤其是家庭教育最成功的洗腦。
嗯,你覺得想要變好是為自己負責,不是別人的驅使,就行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