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0歲,我們當前的教育卻面臨著棘手的困境,社會環境變化巨大,不管家長愿不愿意孩子都會被周圍的世界影響,價值觀、成熟度、見識度相比較上一代有非常明顯的進步。 父母老師等教育者則都是年紀較大思想比較保守的人群,他們的思維和外部世界呈現出來的思維不一樣,不一樣就會產生沖突,而沖突會導致痛苦,可這個痛苦的承擔者很不幸,是我們的孩子。 青少年教育專家陳默老師,經過20年的大量觀察,總結為一句話:中國的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過去,我們的努力和目標,是為了生存。只要能吃飽穿暖,就會覺得滿足和快樂。 可是,00后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擔憂。 按照馬斯洛的經典層次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也就是說,如今的孩子,早就跨越了最低的生理、安全需求,發展成了對愛和歸屬、尊重、和自我價值的需求。 中國孩子變在這三點,家長需要多注意 ①當代兒童面臨更多孤獨 80年代起,中國獨生子政策,一家只有一個孩子,那么每個孩子就面臨著6個大人的愛,與曾經多子女的家庭結構完全相反了,現在孩子的特征就像籠子里的小雞,每天有人好吃好喝的喂養,可是兩周后,小雞莫名其妙的死了,就是因為小雞太孤獨了。 ②孩子更獨立,表達需求很高 以前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孩子,孩子們互相之間有說不完的話,所以當大人說話的時候,就算不讓孩子插嘴,他們也不會覺得哪里不對勁。 但是在現在的家庭里,孩子身邊幾乎都沒有兄弟姐妹,三口之家是標配,要是對孩子說“大人說話,你插什么嘴”,孩子會覺得非常難以理解——憑什么你們說話,我不能說? 這種變化同樣來源于現在的社會變化,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更需要平等的地位,孩子的話語權要求很高。 但孩子畢竟年齡較小,有時候思維不夠成熟,這種對話語權的強烈要求,在大人眼里就像是在頂嘴,在叛逆。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孩子就應該是聽話的,順從的。 ③更加容易變得焦慮 孩子在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以前,其實非常看重父母的情緒和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時刻處在焦慮中,那孩子必定會疲憊不堪。 過度焦慮、疲憊就很容易犯錯,導致父母和孩子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當下的問題,無法長遠規劃。 就像有的家長,孩子如果考得好就很開心,并給予孩子愛和獎勵;如果考得不好,則給予冷漠和懲罰,這種方式會給孩子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
13個擁抱
21條評論
491次閱讀

網友
憂郁癥心理咨詢一次多少錢
2025-03-25 13:35:38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