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收集資料:
(一)、基本資料:女性、55歲、事業單位退休會計、一個兒子已經成家,和退休的丈夫一起生活。
(二)、我的觀察:情緒低落、表情焦慮、局促不安。
(三)、患者主述:有個人在指揮她,讓她干這干那,不聽他的就會報復她家人,讓她孫子尿綠色的尿,還說她的行為都是他安排的,她身體哪里不舒服,都是他弄的,有時說是仙家,有時說是狐。這個聲音加上身體的不舒服折磨的她什么都干不了,茶飯不思,睡眠障礙。
這個案例有些棘手,因為她出現了明顯的幻覺,按常規的診斷就應該考慮“精神分裂”了,我經過認真的詢問,慎重的分析最終診斷為嚴重的抑郁性神經癥。當時我的助手勸我不要接這個案例了,我也猶豫了,后來我經過了一番心理斗爭還是接下了這個案例。我的理由是如果我不接,在當地其它咨詢機構不可能有人接。她就得去精神醫院就診,精神醫生的環境和精神醫院的治療方式真的會把她脆弱的心靈摧殘成精神分裂。
我介紹了我機構的基本情況、我的咨詢設置、工作性質、保密原則以及收費標準。雙方協商同意開始治療。
二、攝入性會談:
我:你的癥狀發現多久了。
求助者:最近一個多月了。(她又把主述的癥狀復述了一遍)。
我: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最嚴重。
求助者:越靜的時候越嚴重,有一個聲音出現時,我就會不由自主的和他對話;當我在做什么事的時候,他總說是他安排我做的,我不做時他又說會懲罰我的家人;當我一起心動念時,他就批評我,你修的是什么佛呀。
我:你修佛多久了。
求助者:我修了很多年,可是越修越覺得離佛越遠,越修越困惑。
三、心理測量:
我的助手為她做了mmpi明尼蘇達正常與異常人格測試、sds抑郁癥測量,都符合我的診斷。
四、正式治療:
(一)、采用認知療法
和她聊她的生活、工作,從中找到她思維模式和認知的局限。
1、她做會計期間,工作非常認真,就怕出錯,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回顧一天的工作,就怕出現錯誤。
2、后來開始信佛,認師傅,她的信佛信的非常虔誠,也非常曲折,認了幾位師傅,但幾位師傅的觀點不一致,使她更加迷茫,每日提心吊膽,就怕哪兒修的不對了,哪兒犯錯誤了。
3、在她兒子高考時,她的情緒異常的焦慮,擔心這兒,擔心那兒,都快撐不下去了,好在兒子考的不錯,才慢慢的緩解了情緒。
根據她以上的三點敘述我做出了如下的判斷:
1、她的性格是焦慮性人格,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缺少自信。
2、她信佛信的有些偏執了。
有了治療的目標,我們就開始研究治療方法。
1、我和她聊她的童年,她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爸爸脾氣很暴躁,姐幾個都很怕他,姐姐、弟弟和爸爸關系不好,他 們不聽爸爸話,經常受到打罵,我小的時候很乖,會來事兒,看到爸爸時我就主動找活干,學習還比他們好,所以我基本不挨打。媽媽很和 藹。我給她講,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經歷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她非常的贊同,確實符合她的性格。她的性格中過分謹慎,又力求完美,非常害怕出錯,所以她這么多年來一直生活得很緊張。她知道了自己的問題主要是出在了她的人格上了,愿意修正自己的人格,我們開始用艾利斯的理論來破解她的思維模式,凡事都不能做到極致,也不能要求自己完美,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如珍惜眼前擁有的。
2、和她討論如何修佛,討論是否有佛、是否有鬼神。一點點的瓦解她多年來形成的神鬼、禍福理論。她最后的焦慮就是在這方面產生的她就怕自己信的不夠好,得罪了鬼神,受到懲罰,甚至起心動念都覺得是罪過,長期的神經緊張,產生了幻覺。
(二)、運用行為療法
1、立即停止以前的佛事活動,不再相信外在的事物能夠救贖自己。
2、每天都做一些家務,幫兒子看孩子,讓自己的退休生活越來越有價值感。
3、每天要安排一定的時間休閑、健身、多參與社會活動,別讓自己身體閑下來。
4、拋棄自己的不良認知,弱化自我,什么事都盡量聽老伴的,聽兒子的,裝糊涂。
5、放下自我,把老伴、兒子、孫子放在心上,在為他們服務的過程中享受幸福快樂。
(三)、使用意象技術
在每次的治療中我都要使用意象技術。
1、破除她潛意識中的舊有信念、記憶、感知。
2、幫她去感知新的事物、新的內心體驗。
3、把她潛意識中的不良情結又重新的做個解釋,用她自己的合理化接受。
(四)、使用沖擊療法
在我的指導下她去嘗試過去從來不敢做的事,(比如:吃點肉、和老伴親近、接受別人的愛、穿一些時尚的服裝等等),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突破當中,她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樂趣。
經過了三個月的治療,她的情緒基本穩定了,社會功能也基本恢復了,家庭氣氛也和諧了,笑容多了,人也胖了,她的兒子 非常感激。我把她轉到了我的個人成長課堂來學習了,她還能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去幫助別人了,看到了她的喜悅與成就感了。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