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導或輔導心理學,是指應用精神健康、心理學或人類發展的理論和原則等,透過認知、情感、行為或系統性的介入方式,(對事主)提出并強調個人價值、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以及心理疾病。
心理分析學派輔導理論
心理分析治療法源于佛洛依德和榮格等的心理分析理論,重點是指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令人們了解人的行為會被無意識的因素控制;而童年經驗亦對將來成長有深遠影響;此學派亦提出人會利用各種防衛機制去處理焦慮;透過移情作用,輔導員有機會了解對象的人際關系。
人本主義學派輔導理論
主條目:個人中心治療
根據人本主義學派,輔導的基要條件是真誠、尊重與同理心。根據羅哲斯的人本主義輔導理論,輔導員如能本著真誠、尊重與同理心的態度去幫助當事人,當事人將產生建設性的性格及行為改變。羅哲斯所謂的真誠(Genuineness)是輔導員以表里一致的自己和當事人相處,無條件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s)是對當事人無任何要求的心態下向對方表示溫情的接納,同理心(Empathy)是設身處地的從當事人的參照標準去看和感受事物。
當中常包括以下基本概念:
1. 個體具有自由意志:個體有選擇的自由,也相同需要為選擇的結果負責。
2. 尊重個人價值: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且個體的主觀經驗應被尊重。
3. 朝向自我成長的方向,最后完成自我實現
4. 相信人基本上是向善、向上的(性善說):人不是被本能所驅使而是能自我選擇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邁進。
格式塔學派輔導理論
主條目:格式塔學派
格式塔療法(完形治療法)采用如對話演習、雙椅技術、責任心訓練、夢的分析等許多具體技術,這些技術用以強化來訪者的直接經驗,即“此時此地”經驗,促進情感釋放,提高來訪者的意識性,使他們了解自己所運用的心理防御機制。依照皮爾斯的看法,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見、最惡劣的一種。當人們悔恨時就把自己給困住了。 完形治療法能實際的增進人的直接體驗,而非僅抽象的談論情境,該治療法是體驗性的。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輔導理論
理性情緒治療基于一個假設,即人生而同時具有理性的,正確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扭曲思考的潛能。建基于這個假設,REBT獨創了A-B-C理論:A代表觸發的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緒結果或行為效果。A-B-C理論的觀點在于表示,事件不會直接導致行為效果,而是事件A透過思考歷程、個人看法作用于B,才導致情緒或行為反應 。例如絕大部分學生會在獲知考第二時感到快樂。但曾有個案中學生因而感到不快。其實考第二不會直接使學生感到不快樂,而是考第二,再透過“我必須考第一”這個不理性信念,令自己有不快樂的感覺。艾里士認為要減輕或去除不良的情緒結果,必須對B加以駁斥,才能發揮咨商與治療的效果(E),有了效果即表示當事人有新的感覺(F)。艾里士認為多數的人都認為觸發的事件(A)是情緒結果(C)的直接原因,他不同意,認為“思想”才是個人情緒的直接因素,所以信念(B)才是輔導的重點,所以REBT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教導和辯駁。
學校訓導及輔導工作比較
訓導工作(較以教師為中心)
工作目標:以抑制違規行為為主;以全校利益為首、維持良好校風校譽;促使個人適應群體;
對象/焦點:整體學生;外表的統一;處理人性的陰暗面;
教師風格::嚴格、監管、約束;重視原則、公平;多批評、責備;處事較重理性。
輔導工作(較以學生為中心)
工作目標:以疏導違規行為、發展學生優點為主;重視和諧的師生關系及學生的愉快成長;重視個人各方面的成長;
對象/焦點:個別學生;內在的動力;處理人性的積極一面;
教師風格:處事有彈性、啟發學生;重視個別學生心理需要;多聆聽、建議;處事較重感性。
學校輔導策略
初級預防⇒主動了解學生,改善教育環境。
二級預防⇒尚未發生問題前,對學生進行咨商。
三級預防⇒診斷與治療,已經發生問題的學生,做診斷治療。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