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感到與父母疏離的孩子,往往會發展出過度獨立的傾向。這種獨立性可能會讓你即使在親密關系中也難以展現脆弱和信任。過度獨立的人可能難以尋求幫助,并可能筑起高墻將他人拒之門外。
戀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但對一些人來說,連接從未真正成為可能。想象一個孩子渴望父母的愛,卻被推開,只能獨自承擔恐懼、需求和傷痛。在這種孤立中,他們早早學會了成為自己的安慰來源,獨自應對生活的挑戰,因為沒有其他人會幫助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孩子長大后明白,人可能是不可靠的,事情可能會崩潰,每一段關系都帶有背叛的風險。他們依靠自力更生生存下來,然后茁壯成長。
對這些人來說,獨立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他們的生命線——一種讓他們感到安全的生活方式。然而,當他們在關系中航行時,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來之不易的獨立既是優勢,也是障礙。雖然獨立能增強韌性,但過度獨立會筑起一道屏障,阻礙真正的連接,將自力更生變成孤立。
以下是三個跡象,表明你的過度獨立可能讓你無法獲得所需的親密關系。
1. 不愿意尋求幫助
過度獨立通常表現為極度不愿意尋求幫助,其根源是對脆弱的恐懼。這些人將自給自足等同于力量,而依賴他人則可能讓他們感到軟弱或依賴,這兩種感覺都會引發不適或焦慮。
《心理科學當前方向》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人際經歷如何影響成年關系中的行為。這項跨越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嬰兒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如與照顧者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戀)會影響成年后的情緒調節、沖突解決和浪漫關系中的開放性。那些在早期經歷中缺乏穩定支持的人,往往會發展出自力更生作為一種保護機制。
他們可能會將情感或個人挑戰埋在心里,不想“拖累”伴侶,這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距離。那些難以尋求幫助或展現脆弱的人,往往會經歷更嚴重的心理困擾和孤獨感。
如何邁出第一步?
在低風險場景中練習尋求支持是一個實用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征求伴侶對某個個人決定的意見,比如一起計劃周末活動或尋求幫助完成家務。這些小舉動可以讓你在一個安全、支持的環境中體驗依賴,逐漸重塑你對相互依賴的積極看法。
通過擁抱脆弱,你可以學會依賴伴侶,將過度獨立轉化為平衡的連接。
2. 筑起情感高墻以保持距離
對過度獨立的人來說,情感距離是一種保護。他們認為愛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失望,因為親密往往伴隨著失去和心碎。對他們來說,親密是有代價的:人們會離開,關系會破裂,曾經的安全感最終會消失,讓努力顯得徒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們只分享“美好時光”,而將掙扎隱藏起來,堅信最終他們只能依靠自己。
研究支持
2016年發表在《心理科學當前觀點》上的一項研究強調了依戀取向如何影響對關系中壓力的反應。研究發現,回避型依戀——那些在早年經歷不穩定或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常見的結果——會導致個體在壓力情況下與伴侶保持距離。他們將親密視為對自主權的威脅,從而更傾向于自力更生而非共同脆弱。
如何打破情感高墻?
挑戰“親密總是導致失望”的信念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技巧:
- 逐步轉變信念:每天反思一段積極的親密關系經歷,挑戰“親密總是導致傷害或背叛”的想法。
- 每周與伴侶進行一次連接練習:每周一次,有意與伴侶分享一些有意義或脆弱的事情,比如個人故事、目標或擔憂。之后,反思這種開放和連接的感覺。
- 使用自我同情語句:如果對親密或失望的恐懼出現,嘗試寫下安慰性語句,比如“享受親密而不擔心未來的傷害是可以的”。
通過直面這些恐懼并逐漸敞開心扉,過度獨立的人可以開始將親密視為信任和連接的源泉,從而建立更平衡、更充實的關系。
3. 優先選擇獨處而非共享體驗
過度獨立的人通常會保持嚴格的界限,以強化他們的自給自足感,很少表達對伴侶支持、建議或陪伴的需求。他們優先選擇獨處而非共享體驗,導致關系被邊緣化。他們可能會持續選擇個人愛好、興趣或項目,形成一種伴侶只能在他們生活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模式。
此外,做出犧牲或妥協的想法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適,甚至覺得被侵犯,因為這些調整挑戰了他們根深蒂固的自主和控制需求。對他們來說,妥協似乎是對獨立的威脅,而不是關系的自然組成部分。
如何平衡獨立與親密?
- 與伴侶坦誠溝通需求:表達你對獨處時間的需求以及對關系的承諾,幫助伴侶理解獨處并非拒絕,而是個人偏好。
- 偶爾妥協:參與共享活動,比如定期約會或共度優質時光,以培養信任和連接,同時不覺得自己的獨立性受到威脅。
- 冷靜表達對空間的需求:以非防御性的方式表達對空間的需求,促進相互理解,平衡自主與共同體驗。
總結
真正的連接邀請我們擁抱脆弱和平衡,證明即使是最自力更生的人,也能在另一個人的溫暖和信任中找到滿足。通過逐步調整,過度獨立的人可以學會在關系中找到平衡,享受親密與自主的雙重益處。
馬克·特拉弗斯博士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擁有康奈爾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學位。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