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父母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社會角色
合格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知識的啟蒙者、言行的示范者、知心朋友、心理保健師、稱職的指導者。
2. 孩子在變,我們也要變———心理定勢
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父母這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積極適應孩子的新變化,采取適當的教育措施。
3. 分數不是一切———暈環效應
父母不應把分數作為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而要用多元的標準來評價孩子。
4. 家庭教育不能自相矛盾———手表定理
首先,要處理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形成一種“三位一體”的協調教育。
其次,要正確處理家庭內部的關系,形成協調一致的家庭教育合力。
5. 教育要接收孩子的反饋———反饋效應
父母在向孩子灌輸正確觀念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饋。互動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診斷性反饋。
2.效應性反饋。
3.鞏固強化性反饋。
4.延續或補充性反饋。
6. 重視孩子的許多“第一次”———首因效應
孩子生活中的許多第一次,會給今后的生活打下烙印。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的第一次,給他打下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或者對良好的行為進行鼓勵。
7. 合適的氛圍有助于教育———氛圍效應
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要注意營造符合教育內容的氛圍,平時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創造和諧、溫馨的氛圍,這樣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父母不應該讓家庭成為一個充滿緊張氣氛的“硝煙彌漫”的戰場;父母還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父母還可以開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動,使一家人共度溫馨愉快的娛樂休閑時光。
8、 父母在三種心態間的轉換———PAC心理狀態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在三種心態之間進行轉換:父母、成人、孩子。
9. 家庭和學校形成的合力———整體性效應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兩個分支,這兩部分緊密地、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合力,要遠遠大于它們“各自為政”所得到的效果。
10. 孩子不是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償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把孩子當成自己實現理想的工具。這樣不僅防礙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11.“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陰。”———時間錯覺
孩子往往認識不到時間的寶貴,父母需要提醒他們珍惜時間。
首先,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另外,要指導孩子,按照任務的輕重緩急安排做事的順序。
此外,父母要幫孩子克服“貪玩兒”的嗜好。
12. 為什麼而讀書?———態度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夠主動自發地學習,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13. 給孩子豐富多彩的世界———感覺剝奪
一個人沒有從外界獲得足夠的刺激和信息,就會陷入思維閉塞、頭腦僵化。父母要避免孩子成為“書呆子”,就要讓孩子充分接觸現實,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和保持頭腦的靈活。
14. 專注是效率的前提———注意穩定性
1.保證充足的睡眠。
2.避免干擾。
3.要有固定的環境和學習時間。
4.學習有有調劑。
5.父母要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
6.從玩游戲中鍛煉。
15. 興趣是學習的發動機———興趣心理
興趣是做事的巨大動力。父母要根據孩子在不同興趣階段的特點,鼓勵和幫助孩子形成有益的興趣。
1. 有趣。
2. 樂趣。
3. 志趣。
16. 夠得著的目標才有吸引力———籃球架效應
如果孩子不容易實現一個目標,父母可以把這個目標分解為若干個更小的目標,這樣才有利于孩子實現。
17. 避免拖沓的壞習慣———最后通牒效應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習慣,父母要給孩子規定完成任務的最后期限。
1.首先,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和財富。
2.其次要給孩子規定完成任務的時間。
3.父母要教孩子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好準備,并且做事要有順序。
18. 過分的壓力會使孩子表現失常———動機適度
父母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而要讓孩子保持平常心,這樣,孩子在學習和考試中才能發揮得最好。
19. 引而不發。促使孩子思考———心理張力
父母向孩子提出問題而不給出答案,或者孩子面對困難時父母不馬上伸出援手,這樣反而促使孩子自己去努力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0. 找出孩子的優勢———優勢效應
每個人都有其優勢、劣勢,一個人往往容易在他優勢方面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優勢,重點發展這一方面。
21. 學習要與生活聯系起來———自我參照效應
當信息與自己相關時,能夠引起人更大的興趣,記得也更扎實。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需要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2. 別束縛了孩子的創造力———心理定勢
孩子天生因為沒有受到定勢思維的束縛,往往具有高超的創造力。父母要保護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思維,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和現成的答案去束縛孩子。
23. 使用多種感官來學習———感官協同效應
在學習知識的時刻,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感官,效率會大大提升。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使用多種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理性和感性思維不可偏廢———左右腦開發
人的左腦和右腦分別掌管理性和感性思維,兩者不可偏廢,而且它們互相促進。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游戲,從而促進孩子左右腦的協調發展,以獲得更高的智力。
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勞
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勞,父母需要減輕孩子的思想壓力 ,培養孩子的學習節孩子的學習興趣,調節孩子的身體狀態。
1. 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減壓”。
2. 父母還要盡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3. 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培養積極的心態。
26.舒適的環境帶來高效率———環境影響心理
物理環境會影響人的心理,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舒適、有利于學習和身心健康的環境。
27.留意孩子的情緒周期———情緒周期
每個人的情緒波動都有周期,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情緒周期,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28. 培養孩子適應外界的能力———自適應效應
孩子遲早要自己適應社會,父母如果對孩子的事情總是包辦代替,就會剝奪孩子培養適應能力的機會。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盡量讓他自己做。
29.對成就的渴望是寶貴的心理品質———成就動機
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成就動機,讓孩子主動地學習,主動地追求成功。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要讓孩子對未來充滿希望。
3.培養孩子自我反省和負責的態度。
4.給予孩子成功的經驗。
30.由奢入儉難———棘輪效應
從小習慣了奢侈享受的孩子,長大后將難以應付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因此,從小陪養孩子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
31.讓孩子在選擇中學會做決定 ———霍布森選擇效應
父母要想培養孩子成為有主見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做選擇和決定的機會。
32.學會等待是人生重要一課———延遲滿足
孩子如果想要任何東西,父母都立刻滿足,就無法使孩子學會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克制眼前的欲望,去爭取更大的成功。
33.學壞容易學好難———下坡容易定律
孩子學好不容易,因而父母要提防孩子學壞的傾向,及時予以糾正;而在養成好的習慣和品質方面,則需要下相當的工夫。
34.好榜樣勝過千言萬語———模仿效應
具體的榜樣要比抽象的道理對孩子來說更容易接受。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樣供他們學習。
35.應該隨大流嗎?———從眾心理
父母要教導孩子: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不一定要有;別人做的事情也不因為人多就一定是對的。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36.名人的特殊影響———名人效應
父母要為孩子選擇值得學習的名人,同時要防止孩子受到某些名人的不良影響。
1.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辨證地看待名人,不能極端化。
2. 父母還可以利用名人效應,使用名人的話語來“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7.孩子周圍是什么人?———鄰近效應
鄰近的人會對孩子產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響,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邊是什么人,并且和鄰居處好關系。
38. 道德感的培養———道德的自律與他律
孩子的道德觀念是逐漸形成的,父母要幫助孩子由此較低級的“道德他律”階段,進入到比較高級的“道德自律”階段。
1歲:同情。
2歲:安慰、初步分享。
3、4歲:不能偷竊和撒謊。
學齡階段:基本的社會規范。
39.學會分享———互惠原理
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明白,自私自利、不懂給予的人不會受到歡迎,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和給予。
1.父母要多營造平等的享用氛圍,減輕孩子的“自我中心”傾向。
2.成人的榜樣,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3.父母還要用表揚和獎勵來促使孩子學會分享。
4.父母可以通過游戲和閱讀來熏陶孩子。
40.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我寬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總是本能地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養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認錯的責任感。
41.讓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學做人———角色認同效應
父母可以創設情境,讓孩子在游戲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學到有用的知識。
42.“慣子如殺子“———權利欲的膨脹
人的權利欲是無窮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過于嬌慣孩子,可能使孩子養成唯我獨尊、自私驕橫的個性,將來即危害社會,又危害自己。
43.不要指望老師完全公平———馬太效應
學校里老師的行為不是父母能夠完全左右的。即使老師忽視孩子,也要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學會客觀地看待自己。
44.對待異性的分寸———異性效應
孩子到了青春期,異性相吸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父母正確地引導,與異性的交往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
1.“異性效應”可以使孩子和異性取長補短,豐富完善自己的個性。
2.“異性效應”可以使孩子提高學習成績與活動效率。
3.“異性效應”可以激勵孩子奮發向上。
45. 用體育運動塑造孩子性格———體育影響性格
父母可以選擇合適的 體育項目,來克服孩子性格上的缺點。
46. 旁敲側擊與潛移默化———心理暗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有些話不好開口,父母可以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旁敲側擊或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47. 對孩子抱有積極的期待———皮格馬利翁效應
父母對孩子的積極的心理期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和勇氣。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給孩子過高的心理期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48. 怎樣鼓勵與禁止———強化心理效應
獎勵和懲罰可以用于強化孩子好的行為,弱化孩子不好的行為。這兩種手段及時和適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9. 別用物質獎勵孩子———德西定律
父母一般不要的孩子進行物質上的獎勵,因為物質獎勵容易降低孩子對事情本來的興趣,并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50. “你是好孩子”———標簽效應
父母如果給孩子貼上標簽,會使孩子趨向于成為標簽所說的那種人。所以父母要盡量給孩子貼好的標簽。
51. 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對比效應
對比可以增強說明的效果。父母要想促使孩子進步,盡量要使用縱向對比,而不要使用橫向對比。
52. 孩子相信你嗎?———預期效應
父母如果經常失信于孩子,就會降低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因此父母不要輕易向孩子許愿,一旦許了愿,就要盡量實現。
53.“完成作業才能去玩”———普雷馬克原理
對于孩子不想做的事,父母可以規定:做完這件事,才能做一件他喜歡的事。這樣可以促使孩子完成自己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
54. 對好強的孩子用激將法———激將效應
對于好勝心比較強的孩子,當他暫時遇到挫折,父母可以使用激將法,把他潛能激發出來,從而戰勝困難。
55. 孩子跟你對著干怎么辦———逆反心理
孩子出于獨立的需要,容易對父母的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對此,父母可以采用巧妙的方法予以化解。
1. 實踐體驗法。
2. 順水推舟法。
3. 分析說明法。
56. “事前諸葛”勝過“事后諸葛”———“預防針”效應
對孩子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如有可能,父母可以在事先進行提醒和教導,以防止其發生。
57. 別用批評磨厚孩子的臉皮———厚臉皮定律
父母不要用過多的批評,使孩子成為臉皮厚、缺少自尊的人,這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個性成長。
58. 把批評變得“可口”———椰殼效應
父母可以用委婉的甚至是贊揚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批評,這會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1. 用贊揚代替批評。
2. 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59. “爸爸,你批評我吧!”———心理制裁效應
父母可以使用心理制裁代替直接的批評,比如對孩子不予注意、態度冷淡、說話引而不發,或讓他們自己承擔錯誤的后果,等等。這樣會比嚴厲的批評取得更好的效果。
1. 不予注意。
2. “冷凍”處理。
3. 引而不發。
4. 自然后果懲罰。
60. 低聲批評更有力量———低聲效應
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使用較低的聲音要比使用較高的聲音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61. 心理震撼會留下強烈印象 ———當頭棒喝效應
對于執迷不悟的孩子,使用突然的強刺激,容易促使其猛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62. 讓孩子厭惡壞事———厭惡效應
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對不好的事情產生厭惡,而防止孩子去做壞事。
63. 愛是孩子的第一需求———依戀心理
父母的愛,是給予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而且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
64. 做孩子的朋友———自己人效應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貼心人,孩子才容易敞開內心和父母交流,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1. 要強調雙方一致的地方。
2. 要努力使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
3. 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65.不要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投射心理
人和人各不相同,如果以己度人,經常容易發生判斷錯誤。作為父母,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時教孩子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
66. 別讓孩子不耐煩———超限效應
父母對孩子的教導如果過多,會讓孩子感到不耐煩,從而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67. 小心“一石激起千層浪”———瀑布心理效應
有時候,父母不經意說出的一句話,可能引起孩子巨大的心理波瀾。父母對孩子說話不能不慎。
68. 幫孩子傾瀉不良情緒———凈化效應
不良的情緒只有得到宣泄,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父母發現孩子有不良情緒,就要幫助他把情緒以無害的方式宣泄出去。
69. 無心插柳的“閑聊”教育———調味品效應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閑聊,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向孩子傳輸某些知識和觀念,并且密切親子之間的感情。
70. 給孩子不受打擾的空間———個人空間
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屬于他自己的不受打擾的空間,這對孩子的學習效率、個性成長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
71. 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情緒判斷優先
情緒會優先于理性,影響人們的判斷。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往中,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后處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72. 說話留個“光明的尾巴”———近因效應
人們說話,后半句容易給對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要把積極的意思放在后面說,把消極的意思放在前面說,這樣能在整體上給人積極的感覺。
73. 表情和動作所傳遞的信息———身體語言定律
在人際交往中,身體語言能比口頭語言傳遞更多的信息。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中,不僅要留意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也要學會讀懂孩子的身體語言。
1.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表情。
2. 身體的姿勢、動作也會輔助父母的信息和情感表達。
74. 就座方向的影響———坐向效應
人和人相對而坐時,容易產生對立的情緒;而斜向或橫向而坐,則會感覺比較和諧融洽。因此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要根據談話的內容和需要,選擇合適的坐向。
75. 教育不一定是嚴肅的———幽默效應
幽默是一種高超的語言藝術。父母的幽默,可以在陷入尷尬時自我解嘲,可以使親子溝通更加順暢,也可以使家庭氣氛更加融洽。
76. 過度的愛使孩子不懂感恩———交往適度定律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愛,可能使孩子對這種愛麻木不仁,而成為不懂感恩、忘恩負義的人。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愛要適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77. 提防孩子產生自毀傾向———自殺的心理規律
自殺比我們想象的更容易發生。父母平時就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死觀教育,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學會處理孩子的心理危機。
1. 父母平時就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2. 父母還要學會進行危機干預。
3. 父母還要重視對孩子進行生死觀的教育。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