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我們一起玩大的人,他們一般會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代表著四種重要的角色。每一種角色,實質上也許就是是我們對于人生的一種演習和提前的訓練。
1、玩具分享者:玩具代表著“個人資源”,分享玩具的過程即資源共享的訓練過程。從一些普通的游戲和對玩具的分配、使用開始,你和你的搭檔就已經開始了這項至關重要的練習——如何對待玩具,以及怎樣和小伙伴分享,它決定了你在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資源,以及尋找盟友、客戶和融入團隊的能力。它將幫助你建立正確的團隊意識。它將訓練你調整心態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它將提升你協作的意識和賦予你團結的力量。雖然你對此一無所知,但它已經替你悄悄完成,并把這種力量植入潛意識,你可能人到成年才對此恍然大悟。
2、游戲合作者:一項團體游戲如何協作?玩伴必須知道怎樣一起做游戲,甚至這是小時候交朋友的唯一標準,凡是不能在游戲中合作的孩子將出局,而且他缺乏迅速融入一個團體的能力。試想每個人在出生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天才,但是什么改變了我們之后的人生呢,重要的轉折點是什么?原因就是我們在小時候與伙伴的游戲合作中獲得的東西不同,有的人在恰當的時間遇對了人,走對了路,迅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角色,樹立了正確的志向;有的則是被更好的小伙伴影響、改變。小時候的游戲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紐曼說:“我們人生的頭幾年對一生的命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時刻,那些難以抹去的情感和重要的相遇,共同決定了我們的性格。”比如打仗游戲,在這個臨時或長期構成的團隊中,有老大,有小兵,甚至還有軍師。這就是一個由不同角色組成的組織,人們在組織中尋找自己的角色,訓練協同作戰的能力。同時它也是一種考驗,不能適應的人將被組織淘汰。
和打仗游戲一樣,過家家也是一種角色扮演的模式。但不同的是,過家家必須有女孩參加——我們在這種游戲中體驗父親與母親的角色,打仗游戲則通常只有男孩參與,因為這是展示力量和智慧的初級體驗。心理研究人員在十幾年的跟蹤調查中發現,那些在7歲時每次“打仗”都當小兵的人,30歲時正在一家公司做著自己的部門小兵。而那個每次都充當老大的頑皮小子,28歲就從單位辭職做起了買賣,或者不到30歲就成了一個部門的老大。在中美兩國對將近20萬人做的采訪表明,這個準確率高達79%。要知道一個社區(村)的“小老大”并不會太多,往往只有那兩三個,小兵卻有一大群。難道這不說明一些問題嗎?“和經常欺負我的老大做朋友?這沒錯呀。”上海的趙先生笑嘻嘻地說。5歲時他是村里出了名的孩子王的副手,他打不過那個家伙,于是退而求其次,和他成為一對搭檔,一起欺負別人,管理一支小團隊,全村的小孩都聽他倆的指揮。而現在,他是一家IT公司的副總。預言就是,你在小時候長時間承擔的某種角色,其實是在為將來你的社會角色進行演練。它會變成一粒延時生長的種子,埋在我們意識深處,靜悄悄地隱藏起來,然后在恰當的時刻,以你毫無知覺的方式爆發了。
3、糖塊爭奪者:糖塊代表“戰利品”,是所有“利益”的符號。玩伴既在一起爭取大人給更多的戰利品,又會為了自己可以多分幾塊而大打出手、爭執不休以及明爭暗斗。假如你總能在糖塊爭奪戰中獲勝,還不會破壞自己與小伙伴的關系,這代表了你在未來也會成為一個大贏家——至少你會擁有最大的概率繼續贏下去。
4、搞破壞的同謀者:不在一塊干點壞事,就稱不上是自己的小伙伴。比如把鄰居家的自行車胎扎破,給同班同學的書桌內放一只死蛤蟆。在搞破壞時,你總是需要一個同謀者與配合得力的幫手。在10歲以前,幾乎沒人不在意這事。
在這四種角色的變換中,我們與玩伴經歷了一個非常復雜的時期,也是對人生必不可少的實驗期——我們為成人世界的各種規則進行初級訓練,并形成最初的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在和小伙伴一起肆無忌憚地從事各種活動的同時,也能慢慢地發現自己的興趣,為人生的未來指明基本的方向。重要的是,你會形成最早的“自我意識”:這是我,不是別人。并且看清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明白將向哪里去。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