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年輕心理學家馮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而宣布了現代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的心理學體系包括兩個部分:實驗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而后者是用歷史分析法寫成的社會心理學專著,馮特也因此成為學院派心理學的創始人。
大約十年之后,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了他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從內在動力的思路對人類的人格與心理發展加以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耀。盡管人們對他的理論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是弗洛伊德的勇氣和遠見卓識使得用他的影響遍布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民俗、醫學以及心理學等等。
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點是它忽視了外在的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從而把人格的發展看成是一個可以獨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閉的體系。
同時弗洛伊德對性因素的過分強調使得他的追隨者也不能容忍,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兩個學派中堅阿德勒(A. Adler)和榮格(K. Jung)先后退出精神分析學派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其中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把人格發展歸于性因素的觀點,認為在成長過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動人格發展的動力。
阿德勒用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權力意志(Will for power)、生活風格(Life style)和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ing)等外部社會因素解釋人格的成長與發展,他的這一思路到目前為至依然被繼承,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與阿德勒一樣,被弗洛伊德看作王儲的榮格也強調廣泛社會因素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他把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看成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而不僅僅是性能量。
榮格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對無意識理論的發展,在他看來,無意識還可以分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其中個體無意識指的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本能和生命早期被壓抑的欲望,集體無意識則是指在種族發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些特性,它從最核心的層次上決定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特征??梢钥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實際上是強調社會文化積淀對個體的作用,榮格的心理學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學派進一步發展。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對弗洛伊德理論加以發展,在她的著作《自我防御機制》中,她用自我發展的觀點替代了其父的性因素說。她的學生哈特曼(H. Hartmann)和艾里克森(Erikson)則進一步提出了各自的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強調自我發展對人的意義。
在新精神分析學派中,有一種叫做社會文化學派的觀點更是明確地指出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其中霍妮(Karen Horney)認為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決定人格,性因素不是行為錯亂的原因,西方社會的競爭制度才是罪魁禍首。
沙利文則從人際關系與人際交往的角度看待人格發展,他認為人格的形成與社會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系,人格就是那些經常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式。卡丁納(A. Kardiner)用人類的文化材料說明人格的形成,他指出:文化與社會的變化為檢驗和發展人格理論提供了背景。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