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心理咨詢日益成為人們解決生活中各種煩惱的重要途徑,網絡和現實生活中充斥了各種提供心理咨詢的信息。作為心理咨詢師走向社會,開始執業前的實戰練習,為大眾提供心理咨詢特別是免費的心理咨詢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提高途徑,我們也不排除部分求助者從中受益;但是作為求助者,這卻實實在在地存在咨詢風險,如果不能提高在免費心理咨詢中的風險意識,這種風險帶來的危害將是十分嚴重的。
風險的主要來源:
心理咨詢風險主要來自于人的風險。一邊兒是“二把刀”的心理咨詢師帶來的,一邊兒是盲目的求助者帶來的。
當前的心理咨詢師主要由以下幾類人員組成:一是醫院的醫務工作者。準確的說,這部分人也不一定就是正在臨床從事醫療工作的醫生,部分人只是持有醫療、護理等專科文憑,或者具有相關的中級技術職務;二是教育工作者。這部分人員也不一定就是正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部分人只是持有教育類的專科文憑,或者具有相關的中級技術職務;第三種是心理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也不一定就是正在從事心理咨詢實戰的的心理專家,部分人只是持有心理類的專科等文憑,或者具有相關的中級技術職務,或者是從事心理理論研究的人員;第四種就是所學專業和所從事的工種與心理咨詢工作毫無瓜葛,只是個人愛好,通過培訓考試進入了心理咨詢領域。
以上四種,只要通過國家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鑒定考試,都是國家承認的,有正式職業資格的心理咨詢人員。這些人員原來專業和從事工作所形成的職業思維定勢,幾乎毫無例外的都在指導著自己的心理咨詢實踐。比如一位醫療系列出身的心理咨詢師,總是不自覺的把求助者的問題定位于各類神經癥或精神障礙,教育系列出身的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會不自覺的發揮指導者的作用,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一位心理系列出身的心理咨詢師,則往往用各種多樣的心理理論打扮自己,在咨詢中引入心理專業理論和名詞術語,弄得求助者云山霧罩不知所云;而第四種出身的心理咨詢師更偏重于拿自身說事兒,企圖用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打動求助者。
由此可以看來,目前的心理咨詢師在沒有經過幾百個小時的心理咨詢實戰錘煉前,都可能存在和自身素質明顯相關的缺陷。這些缺陷,不說明該咨詢師是不合格的,這里面有一個心理潛規則:就是人總是有意無意的把話題引向自己更擅長的領域。這種現象經過心理咨詢的長期實戰是可以的得到矯正的。而在矯正之前,這些咨詢師的不當言論和咨詢,會給他們的求助者帶來麻煩,甚至帶來求助者自己都感受不到的惡果。
至于求助者由于盲目求助帶來的后果更為直接。一是心理咨詢在大眾中還沒有深入普及,所以很多人遇到心理問題后不知到哪里獲得幫助,他們對目前國內特別是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心理咨詢信息無所適從,沒有甄辯能力,所謂“有病亂投醫”;二是經濟限制。心理咨詢是一項智能高消耗的工作,所以心理咨詢是不應該免費的,即便有些機構處于奉獻社會提出免費或者優惠,但是一定要從別處多少收取一些費用,其實這也是心理咨詢工作規范的要求。全免費的心理咨詢不僅常常存在隱患,而且也不符合國家對本職業的職業規范。但是由于經濟所限,70%以上的求助者,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免費的心理咨詢,他們往往認為,反正是免費的,如果不行,自己也損失不了什么——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經常見到一些來中國心理咨詢師網心理醫院咨詢的求助者對心理咨詢師缺乏信任,對心理咨詢的作用將信將疑,原因是他的第一次咨詢遇到了“二把刀”的咨詢師。這種心理暗示和影響會伴隨著求助者,事實上,可以這么說,因為一次“二把刀”咨詢師導致的失敗咨詢,可能會讓求助者蒙上陰影,甚至關閉一條在他的一生中本來可以選擇的健康康復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