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是個體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一個特殊的時期。年齡范圍大概為11、12歲到15、16歲。經歷這個時期的發展,個體的心理發育、生理和社會性的發展就會日趨成熟。
性的發育和成熟是最主要的生理變化,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著心理的發展變化,使身心發展失去平衡。
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矛盾現象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身體的急速成長,性機能的快速成熟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自己已經發育成熟的體驗,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認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已經是成人,應該被社會、環境和周圍人平等對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與成人相應的社會地位,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發展速度的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的童年向成熟發展的過渡階段,實際上少年兒童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社會經驗等都處于半成熟狀態,于是就出現了自己認為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現實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即成人感與半成熟心理狀態的矛盾。這是發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經的矛盾沖突,是發育期不能回避的矛盾。
二、心理斷乳和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成人感使他們的獨立意思強烈起來,他們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特別是父母的羈絆,而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決定權;事實上,在面對許多矛盾和困惑時他們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三、心理閉鎖期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青春期少年出現心理的閉鎖性,使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閉鎖起來,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這是因為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所致。另外的原因是這時的少年兒童認為成人不理解他們,而對成人產生不滿和不信任感,這就增加其閉鎖性的程度。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諸多苦惱又使他們倍感孤獨和寂寞,很希望與他人交流和溝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這種開放胸懷的愿望促使他們很愿意向同齡朋友推心置腹。其實他們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認為可信賴的成人朋友吐露心聲。
四、成就感和挫折感的交替。青春期兒童通常要表現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獲得成功或良好的成績,就會享受超越一般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敗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挫折感。這兩種情緒體驗交替出現,一時激情滿懷,一時低沉沮喪。
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烈關注自己的外貌和體征。喜歡在鏡中研究自己的相貌體態,注意服裝儀表風度,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因為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產生極度焦慮。
二、深切重視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績一直影響著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群體中的社會地位以及自尊等感情的認識,并逐漸影響著自我形象的評價。
三、十分關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緒特征。青春期對自我的認識還表現在對自己的人格特征與自我情緒情感的過分關注上。他們把自己想象成“獨特的自我”,把周圍的人視為“假象的觀眾”,似乎這些假象的觀眾隨時隨地都在關注、觀察著自己這一獨特的自我。常常主觀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賞、自感不足等投射到周圍人身上。這種過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現象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自我中心傾向。
青春期兒童的情緒變化的特點:
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緒波動。
青春期少年的情緒表現,有時相當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風暴雨”來形容。人們認為平常的是是非非,卻在他們那里引發高強度的反應。有時他們的情緒高漲,熱情洋溢,有時又會消極低沉、孤獨壓抑。這些煩惱和激情是他們難以控制的。如果消極情緒轉化為心境,會使他們長期處于焦慮的情緒背景中。在這種心境和情緒背景的條件下,遇到不滿或不平之事,遇到挫折和對抗,很容易爆發突發,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雖然平靜下來也會感到后悔,但又常會復發。作為父母要善于體諒他們的情緒狀態,體諒他們的困境,體諒他們的青春期煩惱,不要硬碰硬,要善于回避或者因勢利導。
二、青春期躁動。隨著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發展,出現性好奇和接近異性的欲望,又由于環境和輿論的限制,這種朦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壓抑,使之往往處于莫名的煩躁和不安之中。這是青春期的一個突出的困擾問題。他們要面臨性騷動帶來的欲望,又要面對壓抑,還要在他人面前進行掩飾。如果在與異性的關系中某種行為受到指責和非議,他們還要經受壓力。因此常常為此而經受煩惱和煩躁。在家庭中常因為這類事件而發生矛盾,或嚴重沖突,乃至引發離家出走的事件。
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3到4歲),要求全面的獨立自主,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的獨立。
反抗的表現形式一般有三種:
一、 硬抵抗。表現為態度強硬,舉止粗暴。
二、 軟抵抗。表現為漠不關心,冷淡對待。
三、反抗的遷移。表現會遷怒于其他成人。
在人際關系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同伴關系。交友范圍較小學五六年級有所縮小,初中生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兩個。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先疏遠后接近。
剛開始時,對于異性的興趣以一種相反的方式來表達,表現出漠不關心,輕視對方甚至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到初中后期,男女生逐漸開始融洽相處。
二、與父母的關系。對父母的依賴減少,反抗情緒增加,能夠從人的整體人格對父母進行評價,對父母的優缺點全面評價。一般認為父母雖然有缺點,但應收到尊敬。
三、與教師的關系變化。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在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師,他們開始對老師評頭論足。對喜歡的老師的科目會努力學習,排斥不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科目。
如何幫助青春期少年度過這一特殊的時期,作為父母應注意一下幾點:
首先要進行青春期的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由于性知識的缺乏,當男孩開始遺精女孩月經初潮時,他們就會不知所措。父母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提前向他們講解性生理性心理知識,使他們認識到這是人體的正常發育現象,消除神秘、好奇、不安和恐懼心理。同時,對女孩還要多講述性保護,對男孩要多講述性道德。
對于早戀,宜疏不宜堵,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避免采取過激手段,引發不良后果。
其次是尊重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反抗期。反抗期是少年自我意識發展,成人感出現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作為父母,一定要正視這一現象,千萬不能不知所措或陷入與少年兒童的矛盾之中。如果將自己作為矛盾的一方與孩子糾纏不清的話,會使問題復雜化,甚至嚴重化。反抗期中的矛盾焦點是:少年兒童對自己的發展認識超前,父母對他們的發展認識滯后。在反抗期到來之前,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討論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做好思想準備,調整和改善親子關系,尊重其獨立自主的要求,遇事多和他們商量,傾聽他們的意見。以友相待,和他們交流思想,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他們正確接納自己的變化,正確對待成長時期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調整自己的情緒,糾正非理想觀念,多參加文體活動,調整和豐富他們的生活。
第三,對于少年兒童在青春期出現的極端自負或者自卑情結,父母不必過于焦慮,這是成長過程的必要階段,不要把它看成是孩子終生不變的性格特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會通過他人的評價以及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來調整自我價值觀,通過多次的自我接納和自我否定,會逐漸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自我,穩定的自我得以最終確立。
第四、鼓勵青少年兒童交朋友,幫助他們分辨朋友的性質,有了知心朋友,可以緩解青春期的困惑和躁動。
青春期猶如一把火,父母最好不要火上澆油,而是要合理引導調控,讓這把火在合適的范圍內燃燒,不至于釀成火災,也不要熄滅。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愛要變為包容和分離,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正確的愛孩子是父母必須要學習的。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