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來咨詢的很多來訪者都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們倆早就過不下去了,但是為了孩子不能離。
很多情感破裂的家庭因為有孩子,即使情感不合依舊選擇將就著過。
那么,我們來看一下,為了孩子而將就的婚姻有價值嗎?
01
為了孩子而將就的婚姻一般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當事人沒有準備好,又擔心傷害孩子而選擇將就。
這些情況下,有的當事人擔心離婚后孩子會受到傷害;有的考慮到現實問題,比如離婚后一個人帶孩子的辛苦與經濟狀況無法負擔;有的是因為不確定離婚后情況會變好還是會變的更糟糕而選擇暫時湊合著......
很多在圍城糾結的朋友,因為種種原因、種種顧慮,雖然生活的不如意但不知道該不該離婚,這時,孩子就像是他們心里的“盾牌”,可以有充分理由因為孩子不考慮這個難題,這事實上是對問題的消極回避,通過防御自己對未來的恐懼,為了孩子不離婚就是一個非常合理化的理由。
另外一種是真的是為了孩子而將就。
這意味著我自己幸福不幸福不重要,孩子好就行了。
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有付出精神,作為家長的價值感,是非常崇高偉大的,頗有犧牲精神,因為孩子上學做父母的選擇忍辱負重的生活。
這種心態下的將就,會出現兩個結果:
一是孩子表現比較好,這個付出就很有意義,如果孩子表現不好,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價值,容易對孩子生氣發火,變得很焦慮容易激惹,作為孩子,也會壓力山大。
二是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價值,要通過孩子的成績表現反應出來。孩子學得好,“犧牲”是值得的,希望得到肯定,學不好就是辜負了父母的重托。
這在心理防御機制里叫做轉移。婚姻的鍋不能讓孩子來背。
當事人如果能夠自己承擔責任,積極處理情感方面的問題,化解婚姻的矛盾,為孩子提供一個幸福的生活環境才是真的對孩子好。但真的幸福不是將就,而是無論過還是離都要把持好自己,把幸福放在自己手中。
02
那么,怎么才能過幸福不將就的人生呢?
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
很多人雖然嘴上說為了孩子,心理上也確實是為孩子著想,但是,從現實的結果看,卻沒有怎么幫得到孩子。
孩子幸福與否的根本,是父母能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有沒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這些比形式上的家庭更為重要。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如果夫妻之間積怨較深,彼此猜忌懷疑,甚至明爭暗斗,天天打架,這樣的家庭能夠孕育出積極幸福的孩子嗎?
其次,要明確怎么做可以真的幫助孩子。
我們常說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示范的就是愛、信任、理解和溝通,這也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和建立安全感的前提。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斯坦利安鄧納姆,是美國第44屆總統奧巴馬的母親,一個離婚兩次的母親,打破了人們一直以來認為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很難成才”的偏見,女兒成為夏威夷大學的博士,兒子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又如演員孫儷,現在的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在她12歲那年,一直爭吵不斷的父母選擇了離婚。孫儷和媽媽也因此過了好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正是由于父母的離婚,才教給她的這樣的人生態度:不委屈自己,不將就婚姻,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為自己而活。
無論是斯坦利安鄧納姆的故事,還是孫儷的故事,都可以給家長最深刻的啟迪:即便夫妻離異,孩子仍可能身心非常健康地成長。
面對父母對婚姻存續的選擇,作為離異家庭的子女,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積極去適應環境,單親家庭的孩子依然是可以健康成長的!
愿所有家庭都能夠幸福和諧,愿所有孩子都能夠茁壯成長。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