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父母最容易傷害到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不合格的父母,無法很好地照顧、養育孩子,甚至會嚴重的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孩子一生都承受心理痛苦,生活備受挫折,在我們之前的節目里講過,父母語言暴力、溺愛孩子、忽略孩子會傷到孩子,極度自戀型的父母傷害孩子厲害,還有一種常見的對孩子傷害非常大的父母: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父母,根據統計,人口中的2%的人是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我們國家是13.6億人,也就是說有將近2700萬人有這個問題,而且那每個患者可能會影響到身邊的5個人,這么算下來,就有一億多人會受到邊緣人格障礙的不良影響,這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數字。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患者呢自己很痛苦,而且會讓自己身邊的人也很痛苦。還非常難以治療。
邊緣性人格障礙主要有以下的癥狀表現:
1瘋狂的拒絕真實的感受,經常感覺到被拋棄或被拒絕。邊緣性人格患者通常自我認知能力都非常的差,他們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存在來檢驗自己的價值,他們非常害怕獨處,因為獨處時他們呢,很可能會做出一些絕望的舉動,并導致他們一直試圖避免的這種被拋棄和被拒絕的感覺。
2.人際關系緊張,而且不穩定,對別人的感情不斷的在極端的喜歡和極端的一憎恨、憤怒之間搖擺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傾向于給別人貼上標簽,他們不能夠很好的同時感受兩種情緒,也不能夠同時看到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和她們眼里別人要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人,要不就是一個魔鬼、混蛋。
3.不能夠定義自己不能夠很好地描述自己的這個喜好、愿望,自我的這種感覺非常的不穩定。成年的子女在談論邊緣性人格障礙父母時呢,都有一些常用的表述,像是反復無常,優柔寡斷,相是善變的變色龍。
4.沖動、冒失,暴飲暴食、揮霍無度,甚至是偷東西。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就像小孩子一樣
5.不斷地企圖自殺威脅自殺或者自己傷害自己。大約8%到10%的病人人格患者選擇自殺,另外有一些呢,咋可能經常的威脅自殺或者自殺未遂,來引起別人的種反應。
6.情緒多變,情感的反應非常的極端,在幾個小時到幾天的時間里反復的表現憤怒和焦慮,許多成年的子女形容他們的父母的情緒變化,就像是這個小孩子的一樣。從快樂、有愛心到這個狂暴,憤怒,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而且患者經常也不記得,或者聲稱自己不記得到底說了些什么話,到底什么事。
7.持續性的,或者經常性的感覺被掏空,內心感覺非常的空虛。他們感到極度的無聊或者內心深處空蕩蕩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濫用藥物或者酗酒,或者迷戀金錢財富,或者自我傷害。他們缺少自我支撐,感覺無法控制自己,往往需要去依賴別人,并且了充滿而這種受害者的這種情節。
8.無法表達我或過度的表達憤怒,經常情緒激動表現憤怒。經常與人發生肢體沖突。說話非常的刻薄或者表現得非常的孤僻
強烈的憤怒。許多成年子女呢對此都很了解。引起這種憤怒的原因可能是衣柜里的這個衣服不整齊,或者是飲料灑在桌子上了,或者說電視的聲音太大了。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就會發脾氣,無論導火索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夾雜者語言個暴力和肢體暴力的這個暴風雨都會突然的爆發,然后又迅速的歸于平靜。讓孩子內心充滿恐懼。
9.間歇性的猜忌妄想或者感覺不真實。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親友們可能都會注意到,患者本人有時會表現得像走火入魔一樣,短暫的脫離現實,并且表現出精神病發作的癥狀,每當指出他們一些不好的行為或者回一段對話的時候呢,成年子女常常會看到事一張面無表情的臉。事情發生時,他們的父母可能正在出神,元神出竅了,他們真的什么都不記得了。
如果你的父母表現符合上面的五條或者五條以上,那么他們很可能就是邊緣人格患者。但有一點要說明,病人的這條表現的必須是經常性的,而不是偶發的,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會偶爾表現出診斷標準中的一些癥狀,雖然癥狀盡管程度可能不是那么劇烈。有一句話,絕大多數的心理疾病,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都是正常行為的一種放大。
上面了解了如何通過九種典型的癥狀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邊緣人格障礙患者,我們再來看看邊緣人格障礙的父母是到底是如何傷害到孩子的。
童年時期常見的一些創傷經歷以及對孩子性格的不良影響
這一部分,我們將了解論邊緣人格父母的子女在生活中經常需要面對的一些狀況,以及這些狀況對成年子女的影響。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去責備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父母,而是為了識別出那些仍然在影響著你的行為模式。在理解了這些模式產生的原因之后,設想出新的生活并為改變而做出努力將變得更為容易。
1.混亂
由于缺乏強烈的自我認知,邊緣人格患者通常都會既害怕被拋
棄,又害怕被吞馨。在心理治療的訪問中,許多成年子女都表示,自己成長在一種令人迷惑而又不可預知的氛圍中。他們不知道要期盼什么——他們是會被稱贊還是會被資備,被擁抱還是被推開,被需愛還是被忽視。有些人不得不不斷地思考,自己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夠獲得父母的認可。有時候,父母會表現得很“清醒”,成年子女們回憶說,在那段時間里,父母們在與他人交往時會表現得比較正常,不會表現出精神游離、否認事實或者過度防衛的癥狀。在那段時間里,父母可能會鼓勵子女發展自我,但不久之后,他們就又會對此表現出極端的饋怒,他們的不滿也可能會以更微妙的方式表現出來,如暗中破壞或無故地表現冷漠。馬麗今年50多歲,她還記得自己的母親有時候會鼓勵她多出去玩,母親會冷酷地說,“你怎么沒有朋友呢?你需要加把勁兒。”瑪麗在15~16歲的時候和中學里的幾個女同學成為了好友。每次她在其中一個朋友家過夜,她的母親就會指責她說謊,說她以在朋友家過夜為借口以便“和那些跟你攪在一起的不三不四的女孩在外面約會男人”。她的母親也拒絕開車送她去朋友家或者接她回來。“既然他們那么喜歡你就讓他們給你當司機吧。
瑪麗至今都無法理解母親自相矛盾的行為:“做了,受責備;不
做,也受責備。
邊緣人格父母對自己的想法通常都與現實不相符。他們常常會在表現冷漠殘酷時,仍然認為自己充滿愛心和關懷;他們很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實際行為如何影響了周圍的人,也不知道這種扭曲給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多大的混亂和疑惑。
對你的影響:逃避現實
由于這種無法預知性,邊緣人格父母的子女經常在現實中或在心里找一個避難所——臥室、衣櫥,或者一個幻想出來的世界。成年子女們會發現他們的記憶不完整;他們在回顧過往時會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怎樣度過了那段時間。他們也許(至今仍然)會時不時地出神幾秒鐘到幾個小時不等的時間。
有一位女士,她的母親是邊緣人格患者,這位母親總是交替扮
演著“充滿愛意“和“大喊大叫、尖酸、憤怒“的角色,就好像隨身攜帶著一枚手雷,你永遠無法知道她什么時侯會拉引信。這位女性表
示,她之所以經常出神就是因為她總是在擔心母親會隨時爆發,“我
凍結了自己的情緒:不容許自己去感受。我適應環境的主要方法就
是不斷告訴自己,‘我現在不在這兒。’我經常這么做,以至于忘記了
學校里的許多活動,童年里的許多回憶對我來說都變成了空白。
成年子女可能會迷失在幻想或白日夢中,并傾向于將情況和他人理想化。他們經常會看到童話故事,或者說是漂白后的現實,而不是真正發生的事件。他們只會看到自己在兒時所希望的那種家庭關系。或者只看到他們的邊緣人格父母所期望的那種理想關系。
2.虐待和忽視
有些成年子女表示,他們的童年充滿了冷庫的情感、嚴重的家庭暴力和被忽視。20歲的李雪表示,自己就像一個“野孩子”,營養不良、得不到醫療保障、一身衣服穿到爛,并在4年中學生活中時常成為別人發泄怒氣、責打的對象。另一些人則回憶起自己常需被嚴厲調斥,而導致這種境況的原因通常都是像沒有布置好餐案、睡過頭、嘔吐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他們頻繁的經歷過虐待和仇恨,并在孩提時代就常常思素,為什么父母會生下他們。
此外,由于害怕被拋棄、缺乏完整的自我認知能力,邊緣人格父母常常會被心智不成熟的人所吸引。一些成年子女表示,他們的父母(或繼父母)的一方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很少敢于反抗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另一方。另一些人則表示他們的父母有一方極端地自戀,或極端自卑。這類父母連自己的感情需求都無法滿足,他們的子女在精神上等于被父母雙方同時拋棄。
對你的影響:創傷后應激反應和慢性病
由于長期生活在語言、精神、肉體虐待的陰影之下,成年后的子女很多離家獨立生活后仍然會受心理障礙的困擾。有些子女還表示,虐待讓他們患上了哮喘、偏頭痛、社交恐怖癥、慢性焦慮等各種身心疾病。
3.隱私被侵犯
邊緣人格患者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很難分清自己與他人間的界線。每當子女有意或無意地維護自己的權利,或提醒他們注意隱私界統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被拒絕或者被拋棄,非常的恐懼和憤怒。
隱私侵犯包括了各種身體虐待;對私人空間的侵犯,例如不敲門就走進子女的臥室或浴室;不尊重子女的隱私或對物品的所有權(閱讀子女的日記、未經允許就將子女的物品送人)。
父母詳細詢問私人問題的細節,或要求子女分享他們不想分享的信
息,這也是對子女情感空間的一種侵犯。
23歲的琳琳記得她的母親在和她相處時更像是一個朋友,母
親會和她分享性生活的細節,甚至告訴她自己的婚外情,并希望她
替自己保密,不要告訴父親。
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父母常常把子女當作是自己的外延,就像自己的四肢一樣。他們期望子女和他們穿同樣風格的服飾、和他們具有相同的看法,并在他們與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發生爭執時站在自己一邊。
這樣的父母可能會嫉妒子女與父母另一方、祖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甚至是寵物之間的關系。
對你的影響:如履薄冰
孩子們學會了小心翼翼,盡量不去做可能刺激到父母,使父母傷心的事,并盡量減少與他人的接施,好讓父母不會感覺那么要威脅。有些子女則學會了反叛,他們盡量待在外面,并參與性濫交或其他沖動性的行為。由于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糾葛,成年子女們常常會感覺自己無法在與父母維持關系的同時獨立生活。他們表示,每
當他們的日常行為觸發了父母的恐懼和不安全感時,父母就會大發
雷逗或者崩漬。如果成年子女結婚,或者與他人訂婚、生了孩子,他
們就總是會擔心,或者說根據自己的經驗而知道,他們的父母會通
過某些手段來干涉他們的生活。
50歲的李女士直接說,“有時候,罪惡感使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怪物,但我必須承認,有時候我真的希望她(我母親)死了。我想,只有這樣我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黑道家族里的安東尼)
由于在成長過程中避受了種種隱私侵犯的行為,威年子女常常難以確定隱私界線,也難以劃清和他人之間的界線。
4.被忽視
邊緣人格父母的子女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被無視。他們的感情被輕描淡寫或完全無視,父母會告訴他們,他們的感覺是錯的。有些人成年之后仍然記得自己在試圖說自己的感情時被打斷,被暗示不論發生什么都是他們的錯,或者被問到“那么,你到底做了什么才搞成這樣子?”他們也許還記得父母問他們問題,并因為自己回答錯誤而一
成年子女們還記得他們分享信息或者按露自己的感受時父母
通常的反應,“你在夸大其詞。“你根本就不懂。”你根本不知道事
情是什么祥子。”“你根本不懂得感激……”“孩子,你這個年齡就沒
有悲傷、恐懼、憤怒(等等)可言。”
對你的影響:做事猶豫不決
這樣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不信任自己判斷的習慣。他們總是不斷地檢查自己的決定,并懷疑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東西沒有考慮。因為父母總是告訴他們,是他們扭曲了事實,這就使得他們不能夠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他們也許會因自己擁有了自己的情感、擁有了獨立的思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而感到極端羞慌,因為從兒時起,他們就被教導,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父母的需求前面。
5.孩子與父母的角色顛倒
孩子本來是需要父母照顧的,但是邊緣人格患者的子女經常自己要充當父母的角色,也就是說,他們要反過來照顧別人,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自己的父母。很多成年子女都很難回憶起自己童年里天真爛漫的時刻。有些人還記得自己在小時候收到的家務的任務一—上面可絕不僅僅是鋪床、打掃自己房間、洗盤子、扔垃圾那么幾樣小孩子該做的事,而是包括了買菜、準備晚餐、清洗家人衣物等等成年人的工作。父母可能會希望他們年紀輕輕就出去工作,或者希望他們用小豬存錢罐里的錢給自己買衣服。
對你的影響:他人優先,委屈自己
從小角色顛倒的子女很早就學會了,肩負起照顧自己和他人的責任。他們傾向于讓別人站在舞臺的中央,自己則從事幕后工作。這種情況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之后一一成年子女可能常常會把別人的需求
擺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他們可能很難接受別人的照顧和關注,也很
難感受到快樂滿足。他們的心理年齡可能會遠高于實際年齡(可能
自童年起就顯得很早熟)。朋友們都依靠他,都向他傾訴。幫助別人會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是經常的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6.投射
一位父親總是不斷地告訴他十幾歲的兒子,海波,他長大后一定會是個不稱職的父親,因此還是單身的好。海波直到30多歲才談上了戀愛,并打算結婚。一開始,他說他根本不想要孩子,但妻子向他指出,他和小孩子很合得來,而且看上去很喜歡孩子。他越覺得自己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但他父親的話緊緊地限制住了他。海波這才意識到,“我的父親才是不稱職的父親;他才應該永遠不要孩子。”
邊緣人格父母可能會將自己的感受投射或轉移到子女(或其他
人)身上,而不是接受子女本來的面目。一個父母如果認為自己很無能,那么她可能會經常辱罵自己的孩子:你這么沒用!總是被人瞧不起!
對你的影響:憤怒,脆弱的自我意識
充當父母情感投射器的子女們,可能會對父母長期無視自己的想法而感到憤怒。他們可能會缺乏完整的自我意識,因為總有一個人將自己的觀點疊加在你的身上,不斷地告訴你這才是你的想法,才是你想要的,這會使你很難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誰。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