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訪者:
咨詢師您好,我是一位38歲的媽媽,是家里的經濟支柱,工作還行薪水很高,但壓力也很大,現在準備辭職自己創業,和老公結婚十幾年,收入一直比他高,我一直靠自己,但是對老公有時也有抱怨,總覺得如果他能再努力些就好了。
自己沒有安全感,常常感到不開心,很焦慮。每當想要開心的時候心里就似乎有個聲音說“你有資格開心嗎?你是有幾千萬存款還是有幾十套房可以收租?”家人說我就算有上億資產還是會焦慮?,F在我睡眠也不好了,很難過,老師您說這樣是種病嗎?
咨詢師:
您好,負性情緒不僅與現實狀態有關,與個人的內在預期也密切相關,如果對自我成就定義很高,自己如何努力也實現不了,內心深處就一刻也不能安寧,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不可能有什么結果,而且時間久了會透支自己身心健康。壓力是雙刃劍,既能催人奮進,透支后沒有及時調整也會出現資源耗竭,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需要立足于實際,實事求是才能解決問題,勇敢面對真實的問題,糾正不合理認知,找到合理的自我價值,積極關注身心對自己的警示,當一切都穩妥了,情緒才能安穩,壓力太大,事事不順心的時候,很難能心平氣和。
來訪者:
感謝老師的回復,道理我也懂,可不知道怎么解決。
咨詢師:
控制調整欲望也是一種能力,挑戰自己相對其他事情而言難度更大一些,道理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是具體方法策略。這就和處理日常工作一樣,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給職場新人布置的任務往往是簡單任務,因為他們不具備對風險細節評估和把控能力,復雜的問題他們無力承擔。在把控情緒方面,我們是菜鳥,壓力會讓你過度警覺,尤其是在情緒高喚醒狀態下,心理平衡會被打破,此時人是沒有理智可言的。
對自身的情緒或理念進行調整也不是那么簡單的,潛意識影響和制約著我們的情緒反應,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不是一一對應的,在個體意識不受控制的情況下,潛意識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榮格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因此在潛意識的影響下,情緒腦被喚醒,理性腦處于抑制狀態,我們就無法理性的控制情緒反應。比如很多想減肥的人,知道自己要控制飲食,可是每次受到美食誘惑的時候,勸自己吃一點再減,這一點很難停下來,即使信念、使命等強情緒都在促使我們用意志力對抗著我們真實的身心感受,但減肥只能持續一陣子,真的很難一直堅持下去。對于多數人而言,下次如果有機會,人們會吃完再減如此往復。所以,讓自己停下來是一種能力,需要很大的勇氣去對抗內心欲望的驅使。
你現在壓力很大,不開心,焦慮,沒有安全感,這個時候內心需要做一些滋養和療愈,看描述中,你需要處理一下情緒問題、夫妻關系問題、職業轉型問題,此時,太多的目標,更大的壓力,會加劇你的情緒反應,不如稍作休息,調整好自己,再啟程。
如果情緒反應持續加重,建議你到當地醫院心理科或精神衛生中心做一下心理健康測試,或者聯系咨詢師及時做一下心理疏導,不要負重前行。
來訪者:
好的老師,您是說我的人生需要做減法是嗎,我先自己調整一下試試,不行的話再聯系您。
咨詢師:
是的,祝好!保持聯系,有事隨診。
小科普
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壓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壓力反應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壓力源、精神性壓力源、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生物性壓力源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生存與種族延續的事件,包括軀體創傷和疾病,饑餓、性剝奪、睡眠剝奪、感染、噪聲、氣溫變化等。
精神性壓力源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正常精神需求的內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錯誤的認知結構,個體不良經驗,道德沖突以及長期生活經歷造成的不良個性心理特點(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處責、悔恨、怨恨等)。
社會性壓力源直接阻礙和破壞個體社會需求的事件,包括純社會性的(重大社會變革、重要人際關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狀況造成的人際適應問題(如社會交往不良)。
造成心理問題的壓力源絕大多數是綜合性,在分析心理問題的根源時,必須把三種壓力源作為有機整體來加以考慮。往往在生物性或社會性壓力源的背后,還隱藏著深層的精神性壓力源。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