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公眾有一種普遍的認知:成功人士一般離不開兩類人的扶持。這兩類人常常被美國的成功人士譽為是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翅膀”:一類是法律顧問,一類是心理顧問。
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咨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征,即便是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當人們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以及心理困惑之類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
有資料統計,在美國,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每百萬人口中有550名心理工作者,平均每18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詢師;在德國,2000人當中就有1名心理咨詢師;在日本,擁有心理咨詢師的公立初中達到了3750所。而在中國,100萬人口中僅有2.4名心理服務人員。
在中國,許多人把找心理咨詢師看成是一種病態的表現。當有人提到要去做心理咨詢時,大多數人的反應就是:這個人的心理一定是有問題了。去找心理咨詢師是一件不愿讓他人知道的事。這是人們對心理咨詢的第一個誤解:只有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詢。
1.
1
這種誤解導致不少人貽誤了做心理咨詢的最佳時機。當我們的軀體有疾病時,人們都懂得積極去看醫生;可是心理有些問題,或是患有精神障礙時,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或者即使知道自己是有心理問題,但忌諱就醫,擔心去心理咨詢后,別人會瞧不起自己,怕受到他人的歧視。其實這是完全沒必要的。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納對心理咨詢的定義:
心理咨詢是指一種專門向他人提供幫助與尋求這種幫助的人們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創造的氣氛使人們逐步學會以更積極的方法對待自己和他人。
心理咨詢能夠為人們提供全新的人生經驗和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與社會,逐漸改變自己對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并學會處理好各種關系,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的價值。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怎樣的人需要做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師往往會很簡單的回答:“心理咨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我的心理很正常,我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我需要做心理咨詢嗎?”
心理咨詢并不只是針對心理問題去治療。心理咨詢的重點是面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疑惑、認知扭曲、人際關系誤區、情感困惑等看似簡單的生活小問題,所引起的情緒不良反應。
在心理咨詢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傾訴。通過對情緒的宣泄,來幫助求助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找到緩解情緒的有效方法,幫助求助者釋放心頭的壓力。
一般情況下,心理咨詢師會針對不同的問題,并應用不同的方法使求助者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求助者統整自己,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使那些深陷生活旋渦、背負沉重心理壓力、思路常常堵塞的求助者,能夠打開心路,更加正確地對待自己,增強自信心,學會處理好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使求助者重新擁有健康的心態和人格。
在心理咨詢中,人們愛的能力得到了恢復,重新感受到被愛、被關注、被肯定的積極情感。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生活是這樣的美好,快樂是可以去學習的。
2.
對心理咨詢的第二個誤解是:
心理咨詢不過是聊聊天而已,動動嘴皮子還要收錢,跟搶銀行差不多了。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目前還不太普及的職業,這個算得上神秘的職業——心理咨詢師。
是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動動嘴皮子就能賺錢。
一個合格、優秀的心理咨詢師的誕生,要經歷哪些步驟?
首先是考心理咨詢師證書,必須找一個比較靠譜的機構,花比較可觀的一筆錢,和幾乎兩年時間,每周學習,背書,最后考試。
國家二級證和上海證都要經歷答辯/面詢,過了就是過,過不了補考,不知道多少人倒在這個路上從頭來過。
熬兩年后,等你拿到那張證書,詭異的是,別的證書都是拿到了就能執業,只有心理咨詢師的證書,你會發現你拿到證書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你開始接個案,但你會發現當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黔驢技窮,和當初案例演練不是一回事。
然后你去問前輩,前輩看著傻乎乎的你說:
認知行為學了嗎?精分學了嗎?家庭治療學了嗎?薩提亞學了嗎?夠人本嗎?會夫妻治療嗎?會兒童治療嗎?沙盤房樹人繪畫呢?意象對話呢?催眠???
你一臉懵逼:都聽過啊... ...
會用嗎?
不會。
上培訓班啊,3、5天的工作坊,動輒上萬。長程的系統培訓,動輒幾萬。
然后你就開始死磕精分,你發現精分學到最后你精分了,還是人本吧,人本是啥來著?
羅杰斯?存在主義?
好像沒有太多人本主義的培訓班。
你想了想,認知行為!砸下個幾萬塊,系統學過了,被人說沒學過精神分析,不夠深刻。你又回頭去啃精分。
啃了精分你發現適合用精分的來訪對象又不多,你聽說短焦不錯,短!平!快!
然后又砸進萬把塊,抽屜里多張證。
隨后你又發現很多人來找你做夫妻治療,你發現家庭治療是必須的,你又開始滿大街去找家庭治療的培訓班,再來幾萬砸進去。
做完夫妻孩子的也很多,沙盤、意象對話、房樹人... ...各砸幾萬。
幾萬×幾萬×幾萬×幾萬,一套房子的首付下去了。
你學得了一身的本領,可是還不夠。心理機構會問你:個案小時數?督導小時數?個人體驗小時數?
你心里盤算著賣房,個案先沒有,湊齊個人體驗的費用先。
你開始了一周一次的個人體驗,所謂個人體驗,就是咨詢師先去找個咨詢師進行自我分析,倒空自己做面鏡子,起步100小時,市場均價600\小時。
6萬塊錢又下去了。
200小時達到正常水平。
12萬。
一個60分鐘的個案帶給這個階段的新手咨詢師的是什么?
300元錢,這是收入。
付出的是:60分鐘的咨詢時間,2小時的個案報告整理時間,60分鐘的督導時間,600元的督導費用。
同時,你還在參加各種動輒2萬、3萬的心理咨詢技術的課程。
終于有一天,(這一天大約需要5年左右)你的個案開始多了,拋去課程費用、督導費用、個人體驗費用,你發現有結余了。
這時候開始,才是你投資下去的幾十萬開始回收的時候,成本全部回收,大約需要……幾年?
看你的個案量。
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心理咨詢師,一天最多接5個個案(空出時間寫個案報告,以及再多無法保證咨詢質量)。
輕松可以算出一個巔峰狀態下的心理咨詢師,想靠咨詢年入百萬,幾乎是不可能的。
3.
來訪者今天來,明天不來,今天跟你哭一場,一句話不讓你說,明天說他夫妻吵架已經好了,謝謝你的開導哈。
你發現他需要的根本就不是咨詢師,只是一對耳朵,你發現你的技術根本沒地方施展,因為他根本不想改變。
如果一個人期待沒有任何代價的成長,原因只有一個:他根本不想成長。
你開始接到一兩個個案,他們說:可以免費嗎?
你心里有句****不知當講不當講。
一部分人,要求做免費心理咨詢的,他的心理邊界是處于嚴重不清的。
他覺得他的事,就是你的事;
他覺得心理咨詢應該免費,那么你一定也是這么覺得,否則他不會理所當然;
他不允許你拒絕。
他希望你能為他提供幫助,就好像那個理想中的媽媽,永遠給他提供乳汁。
4.
再來看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到底是不是“隨便聊聊”?
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經過嚴格專業的訓練。
哪一個字帶有個人情緒,哪一個字不夠抱持,哪一個字不是為了來訪者好,哪一個字太激進。
對來訪者診斷失誤,會導致整個咨詢方向的錯誤。
對不同人格類型的來訪者,用什么流派的技術,還不能完全是技術,還有兩個人格的碰撞,真誠的互動。
咨詢師還要面對來訪者的各種問題:
我不給你錢你還給我做咨詢嗎?你無條件愛我嗎?你的愛是用錢換的嗎?
另外還有職業風險:被投訴、被跟蹤、被人肉、被攻擊。
當咨詢師有情緒的時候,會被告知:你不能有情緒。
當咨詢師決定不做免費咨詢,因為效果差消耗大無回報(包括金錢的回報),他會被質疑:你不是一個有良心的咨詢師。
呵呵,現在你還覺得咨詢師只是動動嘴皮子,就拿走你口袋里的錢嗎?他們是真的用生命和靈魂在工作的人,和其他正當職業沒什么不同。
不知道什么時候,全社會才能真正放下對心理咨詢和心理咨詢師的誤解,但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