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理文章 >

幼兒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游戲治療

幼兒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游戲治療
轉載文章 發表時間:2015-03-16 10:51:54 1883 0 0

  心理咨詢和治療(以下簡稱治療),是以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相應的專門化技術和方法,由受過專業理論訓練并積累一定實踐(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工作者施行的,旨在使受困于心理問題的個體的情緒、人格和行為能改變(增進、消除、恢復或矯正)到符合社會認可的方式而進行人際交流、行為訓練(有時要配合藥物治療)的過程。通過心理治療,幫助治療對象解決其社會適應中所缺少的知識、技能或動機,糾正異常行為。心理治療對于糾正學前幼兒(幼兒)的一般偏異行為以及減輕或治愈心理障礙和疾患具有一定的價值。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自然地暴露其內在的心理沖突以及用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緒情感。治療者通過對學前幼兒游戲的觀察,可以發現游戲究竟是自發的還是受約束的,是有目的的還是漫無目標的,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游戲治療為學前幼兒提供了機會,讓幼兒在游戲中自發地、自然地表現出自己的感受和問題,同時,也給治療者提供了觀察記錄,并判斷幼兒心理問題的好機會。其效果好比在某些成人的心理療法中讓成人“說出”自己的問題一樣。

當然,由于治療者所信奉的理論不同,在游戲治療中所運用的具體方法會有差異。但是,有一個基本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幼兒在游戲中會流露出個性的一些重要方面,因此通過對游戲活動的觀察,可以發掘出幼兒所存在問題的實質。

對于游戲治療的效果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游戲本身的治療作用是次要的,而主要在于治療者與幼兒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以及通過游戲使治療者了解幼兒到所存在問題的性質;有人則認為,游戲治療除了以上作用外,還具有心理疏導作用。

游戲治療可以是指導性的或非指導性的,前者,由治療者承擔指導和說理的責任,后者,治療者則將主要的責任留給幼兒自己。

                     

  一、基于精神分析理論的游戲治療

基于精神分析理論的游戲治療是一種指導性的游戲治療,在現代西方心理學流派中,精神分析學派是最重視游戲問題的一個派別。從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freud到后來的一些心理動力學家,都論述了幼兒的游戲問題。這一學派對游戲的重視與這個學派的基本理論有關的。

              團體游戲
   freud把人格結構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代表人的原始本能的要求,是行為動力的源泉,處于無意識的最深層。“超我”是人格中最高級的部分,保證個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本我”和“超我”是相互對立的,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需要一個平衡機制,這就“自我”。“自我”存在于意識之中,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以現實的方式指導自身的行為,以滿足“本我”的需要同時又不違背"超我"的限制。當"自我"無法繼續協調“超我”和“本我”的激烈沖突時,自我便出現混亂,并表現為行為異常和情緒紊亂,就會產生心理失調。如果這種心理失調長期存在,說明個體的人格結構長期處于矛盾狀態,而且個體長期以不良防御方式來應對這種矛盾沖突,因而個體不敢面對的情緒和思想也就越多,同時和社會現實脫離得也越遠,最終導致沖突進入無意識中,事若至此,個體的異常行為就連他自己也搞不懂了。

異常行為和心理疾患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常常是由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情感或幼兒早期的創傷性體驗,以投射或偽裝的形式,通過軀體的渠道或者心理轉換、象征作用等在意識中表現出來。因此,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的精神分析療法就是要把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早期創傷和痛苦體驗挖掘并暴露出來,變成意識的東西,加以分析、解釋和疏導,著重解決異常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內在原因,最終期望能改變個體的人格,而不是就事論事地只矯正行為本身,否則可能是治標不治本,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freud認為,生命初期的嬰兒是受“本我”支配的,隨著年齡和心理能力的發展,“自我”和“超我”也逐漸建立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自我”形成的調節和平衡“本我”與“超我”之間矛盾沖突的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游戲中獲得的。這是因為游戲是部分與現實脫離的,因此游戲允許“自我”自由地、不受壓抑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要求,消除兩者之間的沖突。游戲使幼兒無拘無束地表現受壓抑的原始沖動和欲求,為幼兒提供了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天地。

在游戲治療時,治療者為幼兒創設游戲的環境,注意,要讓幼兒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幼兒可以不需要遵守游戲的規則,一個人自由地玩;也可以安排別人和他一起玩,甚至與他爭奪玩具,這對于展現幼兒在人際方面的問題是必要的。也就是說,游戲活動的目的在于創設一種情境,讓幼兒在這種情境中,盡情地發泄內心的各種受到壓抑的情緒,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同時將心理問題表現出來。

同時,游戲還有治療的作用。幼兒在游戲治療時的所作所為常常是幼兒生活的客觀環境所不允許的。因此,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不能滿足的欲望和需要得到了補償,幼兒減少了焦慮和抑郁,發展了自我力量,從而能較好地適應現實環境。在游戲治療中,治療者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表現,有時也引導幼兒運用某些玩具,根據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潛在的體驗,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解釋和說服。通過治療過程,幼兒無意識的體驗變成了有意識的體驗,提高了自知力,逐步地實現了自我控制,消除了問題行為和心理障礙的各種癥狀。

舉例如下:

一個4歲的女孩郁郁寡歡,喜怒無常,行為退縮,沉默寡育,沒有一般幼兒所具有的生氣和活力。她最初被帶到游戲治療室時,對治療者持不信任態度,但是不久就開始在游戲治療室內擺弄玩具了,到了第3次來到治療室,她已經顯得比較輕松了,她的游戲也帶有較多的自發性。一次,她從一堆玩偶中挑出了5個,將其中的4個排成一行,說這4個玩偶中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還有2個是她的“弟弟”,又指著那個沒有排在行列中的第5個玩偶說這是她自己。治療者問:“為什么你不同家里的其他人在一起呢?”女孩開始哭了,然后撿起被指作為爸爸、媽媽的玩偶,將它們使勁地往墻上摔,嘴里還說:“因為他們只喜歡男孩,他們不喜歡我,他們不想要我!”

根據精神分析理論,這類游戲使幼兒的問題得到了暴露,幼兒可以不用害怕受到懲罰而淋漓盡致地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是通過與幼兒或家長的談話所不可能做到的。當幼兒通過自由聯想,讓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本能沖動,特別是在幼兒早期所遭受的挫折或創傷浮現在意識中,通過適當的途徑發泄與這些挫折或創傷有關的積郁,并輔以適當的。解釋和說服,可望取得治療效果。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幼兒來說,這是他們了解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最有價值的方法。因為幼兒除了對成人的指導做出反應外,也無力做些其它什么,所以他們把游戲看成能夠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行動的唯一機會。而自主對于他們作為人的健康發展是功不可少的。通過游戲,孩子們可以讓自己安全地、令人愉快地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從任務的完成和他們周圍一切可見的東西中獲得滿足,并能有效地和他人交往。

            模仿游戲
   從心理健康方面來說,游戲也使孩子在兩個方面特別獲益:首先,它為他們的情感發泄找到一個有創造性的、有教育意義的和合適的途徑;其次,它可以訓練他們,告訴他們如何讀懂他人的情感,并用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對之做出反應。

讓我們先看看游戲怎樣作為情感發泄的途徑。當許多嬰兒六個月大時就第一次表現出對藏貓貓這個游戲(這個游戲使孩子們能夠更好地控制因父母“不在眼前”而產生的緊張感)的興趣,一兩年后,孩子們用來發泄憤怒、無能為力、不安全等情感的方法一般就是堆積木,然后把它們推倒,或者就是玩“過家家”。

對于大約四五歲的孩子來說,他可能開始從事更具暴力色彩的游戲(“打仗”游戲戰斗,甚至殺人游戲,這樣做的男孩尤其多),這種游戲可能使成人非常震驚而且敏感,但是他們完全是正常的,基至對幼兒的健康是有益的。它引導幼兒用一種安全的方式發泄他的敵意和攻擊性。這并不會使幼兒在現實生活中變得好斗,打仗這樣的游戲可以教會他們計劃、組織、協調、合作,培養其勇敢向前的斗爭精神,事實上,有過這種游戲經歷的幼兒能更好地控制自己攻擊沖動,更重要的,他們在這種自已組織的活動中,不受成人的限制,是在一種極為快樂愉悅的情緒中實現自己"社會模擬"的,沒有傷害性代價,這種發展的成就是在安全的情況下獲得的。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通過象征性的游戲來削弱內心的沖動”。

注意,攻擊性的游戲對孩子有好處,并不意味著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做這類游戲,或者在這些游戲變得過于粗暴的時候也不要去管。這也不意味著父母們必須克制他們自己對于暴力和戰爭的厭惡之情而和孩子一起做這類游戲。有些孩子更愿意做這類游戲--原因各種各樣。這些游戲中,有一些是相當粗野的。父母對這類游戲應持否定或不支持的態度。

這里有一些關于游戲的建議:

1.給孩子大量游戲的機會和條件,無論是獨自玩的還是和別人一起玩的。

盡可能地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確保某段固定的時間,讓孩子在那段時間里自由地一個玩耍。這有助于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技巧,最好每周都為孩子安排一些機會,讓他和別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戲,如果孩子年齡到3歲以上,不妨放他出去,給他與別的孩子自由玩耍的機會。

2.定期地參與孩子的游戲。

家長要努力了解更多的不同的游戲方式,并且經常利用一起玩耍的機會彼此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情感的,甚至是思想的,觀念的,這有助于培養和孩子的更加密切的關系。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在選擇時,注意選擇你和你的孩子都能從中獲得樂趣的玩具和游戲就很有必要了。

3.對孩子學習掌握技巧和遵守規則的進展,要盡可能地保持耐心。

當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游戲的時候,讓孩子居于主導地位,至少要讓他感覺到自己處于這種地位。不到六歲的孩子在情感上常常還無法很好地處理失敗,因此要準備讓孩子贏,甚至允許他欺騙。這對于保持孩子的興趣,培養其自信心都有好處。

4.巧妙地幫助你的孩子玩得開心,而且使他能從中獲得最多的益處。

在不壓制孩子的快樂的情況下,讓他了解不同游戲的價值:從這些游戲中可以學到什么。或者游戲如何進行對身體和智力的發育有益。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孩子深入了解某種游戲。然后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時,要樹立良好的榜樣,而且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修改游戲的規則,這樣你的孩子能夠從中獲得最大的滿足。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時,要小心選擇適合他的情緒和時間的游戲。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感到悲傷或者情緒低落,或者那時已快到睡覺的時候,相對較為安靜的游戲更合適。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正騷動不安,或者正當下午三四點,更加活躍的游戲更為合適。

在生命的這個階段,你的孩子可能難于和共他的孩子分享玩具,或者允許他們公平地輪流玩。要逐漸樹立對與錯、好與壞的意識。在孩子傷害別人或者受到別人傷需的時候,你應毫不猶豫地加以干預。

你也可以盡力和孩子一起練習和他人分享的習慣,你可以向孩子要某個玩具,孩子遞給你的時候要對他表示贊貰,幾分鐘后再還給孩子。不過,不要期望你的孩子很快就會有更加慷慨的行為,如果他做不到也不要擔心。對于孩子來說,要認識分享的價值和公正的游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積累豐富的經驗。

5.謹慎地觀察正在做游戲的孩子。

你要養成一種習慣:在孩子做游戲時,要在不吸引他注意力的情況下,對其加以觀察。你的孩子怎樣做游戲或者在做什么游戲,可以使你深人地了解孩子當前的心理狀態。比如,你的孩子在玩娃娃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出令人心灰意冷的景象,這可以使你聯想起他真實生活中某種困難。或者你的孩子看起來對某些令人喜愛的玩具失去興趣,這可能是某個更加復雜的情感沖突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跡象(比如分離的焦慮)。

6.鼓勵孩子在日常的活動中保持著做游戲的精神。

如果孩子把這一切看成做游戲似的,那么,清掃房間和洗澡之類的麻煩事,會變得有趣而有吸引力,會更少壓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精神分析理論游戲治療的療效,極少有可靠的研究報告。這種治療的理論依據和操作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背景、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等有諸多不同,即使在西方,對此也有頗多非議。事實上,精神分析理論游戲治療在更多的情況下可用于收集有關幼兒的信息,幼兒在游戲中自然地表現出了問題行為,治療者可以運用觀察技術,仔細分析幼兒存在的問題行為的癥狀表現及其原因,從而有助于尋求進一步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此外,在精神分析游戲治療中,對于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消除其人際障礙效果可能好些。 

  二、非指導性游戲治療

亞瑟蘭(axline, 1947)推行了一種非指導性游戲治療,它是根據人本主義理論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c. r. rogers)在20世紀30年代創立的“患者中心療法”而發展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們相信,人的心理失調和異常行為是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受到阻礙和受限于人類需要的低級水平而產生的。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者不以探求無意識記憶或者改變對刺激的反應來糾正異常行為,而是相信治療對象有自我導向的能力,能自我治療。他們認為,人的行為取決于自我理解和自我指導,并相信意識的力量比無意識的力量更為重要。
   羅杰斯的“患者中心療法”是人本主義心理療法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既不通過勸告或消除疑慮以直接影響治療對象,也不向他們提出直接的問題,而只是為治療對象提供一種溫和、信任的氣氛以及完全能接納的情境,耐心地聽取治療對象所述的一切。治療對象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那些他們害怕引起麻煩或遭到別人拒絕而一直隱藏的情緒,他們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而不用擔心受到責備或懲罰。在這樣一種治療情境中,治療對象會以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情緒和欲望,達到更高水平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納。這種治療方法的成效,并不依賴于治療者所受的訓練或掌握的技巧,而主要是與治療者的態度有關,即要求治療者無條件地尊重、同情和諒解治療對象,對他們表現出極大的熱忱。

非指導性游戲治療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經驗成長的有利環境,而游戲是幼兒可藉以自我表現的最自然的媒介。在游戲中,幼兒成了真正的主人,沒有人批評他,強制他做這做那,也不受成人的干擾或成為成人受挫折時發泄和攻擊的對象。對于參加游戲治療的幼兒來說,這是一種新的經驗和挑戰。最初,幼兒一般會顯示出困惑或懷疑,當他們發現治療者對他們絕對信任和友善,他們所說和所做的一切都能被接受時,他們會把真實的自我完全開放,把累積的挫折感、緊張感、不安全感、困惑、恐懼、攻擊的欲望,等等都在游戲中表現出來。當治療對象將這些有礙于成長的情緒從陰影下解放出來時,他們才能面對它們,進而學會控制和調節。非指導性游戲治療并不試圖讓幼兒認識其自身的問題,也不向幼兒指出哪些行為應該改正或以符合成人要求的行為取而代之。治療者相信,不是由幼兒自己選擇而產生的行為,通常不容易被幼兒接受,有時還會遭受到反抗。相反,通過游戲治療,幼兒獲得了情緒上的松弛,就會認識自己的力量,由自己做出選擇和決定,從而實現自我。有人報告,一些在非指導性游戲治療中受益的幼兒并不清楚這是一個治療過程,而只是把它當作為一種自由游戲。在游戲中,幼兒的基本需要得以滿足,無需歷經重重挫折滿足自我實現的動機。這種在心理上自由的幼兒比整天陷于壓力和挫折之中的幼兒更容易產生建設性的態度,更能發揮自已的創造力。

游戲治療可在特設的游戲室或活動室的一角進行,在游戲室或活動角放置各種玩具和材料。在玩具和材料不充足的情況下,至少應有做娃娃家游戲的家具和玩偶、沙、粘土、蠟筆、顏料、圖畫紙、玩具槍、電話,等等。玩具和材料的結構要簡單,功能多變,易于為幼兒所把握。例如,沙是幼兒攻擊性游戲的良好媒介,幼兒可以將娃娃和其他玩具埋在沙里,也可以將沙當“雪”、“水”、“掩埋的泥土”或者“炸彈”。沙子的用途可以隨著幼兒的想象而發生變化。 

治療者與幼兒同在游戲室或活動室內,他的角色雖然是非指導性的,但是并不是被動的,要使自己保持完全的接納態度,克制自己不要在幼兒游戲或談話時插入任何直接的建議或暗示。亞瑟蘭提出了在游戲治療時治療者必須遵循的8個原則:

1,治療者必須與幼兒建立親近、友善的關系;

2,治療者必須接納幼兒真實的一面;

3,治療者應寬容幼兒,便幼兒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4,治療者要善于識別幼兒所表達的感受,并以能讓幼兒領悟自己行為的方式把這些感受反饋給幼兒;

5,治療者要尊重幼兒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以及做出選擇和著手改變的行動;

6,治療者不要去指導幼兒的行動或談話;

7,治療者不要急于抓治療的進度;

8,治療者只能規定一些必要的限制,這些限制為的是使治療符合真實生活以及讓幼兒認識自己在治療關系中應負的責任。

非指導性游戲治療可以個人治療和集體治療的方式實施。集體治療過程由于增加了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會使治療過程更具真實性,因為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必須與其他幼兒交往和相互作用。一般而言,個人治療對于解決由幼兒本身的情緒而產生的問題比較有效,而集體治療則對那些有社會適應困難的幼兒較為恰當。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

服務與支持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
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模| stars120| 未发育孩交videossex| 伊人狠狠色丁香综合尤物| 色婷婷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永久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大奶校花催眠全世界|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chinese人妖video|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欧美粗大猛烈老熟妇| 人间**电影8858|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 91精品视频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一区|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第一页国产| 爽爽影院色黄网站在线观看| 全部免费a级毛片|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3D|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毛片在线看| 国产漂亮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2022天天操|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 女人被男人狂躁视频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的|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中文字幕综合网| 日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 欧美性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特级全黄一级毛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