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是一個人對自我生活狀態、周圍環境和相關事件的關于滿意的認知和評價,同時也是一個人在情緒體驗上對這些方面的主觀認同。
積極心理學教我們如何看待幸福的人生,就像上圖,讓我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的核心: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目標,也是它的立足點。
主觀幸福感是指主體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態度和感受,也就是說,主觀幸福感既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生活狀態、周圍環境和相關事件的關于滿意的認知和評價,同時也是一個人在情緒體驗上對這些方面的主觀認同。
主觀幸福感有三個特點:
一、它是主觀的,存在于個體的體驗之中。是否幸福主要依賴個體自己的評判,而不是依賴他人或外界的標準。同等程度的幸福的實際標準可能不同。
二、它不僅指主體滿意消極的情緒體驗,更是指主體要能體驗到積極的情緒。
三、它不是指個體對其某一單獨的生活領域評估后的體驗,而是指個體對其整個生活評價后的總體體驗。
結合圖畫故事:
圖畫1-2,帶著鱷魚散步的男子最初發現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和他的小鱷魚一起遛彎,但在他們享受美好、幸福散步時光時旁觀者出現了,他們引起了別人的注意!
圖畫3-4,他和小鱷魚的幸福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鼓勵,這就是激活效應,真讓他充滿了力量,他不斷提高自己寵物的數量和種類,現在他已經是寵物界的達人了。
圖畫5,在大眾期許下,寵物專家誕生了,他備受關注的帶著一群寵物行走在人民的視野中。
圖畫6-7,然而,福禍相依,在盛譽的背后,也有吐槽、謾罵的不和諧音符不時擾動心弦,男子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了,他進入了各種沖突斗爭中。
圖畫8-9,現實是殘酷的,人紅是非多,競爭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有人比他有更好的資源養了更多更神奇的寵物,終于,在夜幕降臨時看著滿床的寵物們他開始陷入沉思,逐漸懷疑人生。
圖畫10,痛苦,無盡的痛苦,激勵著他不斷發展,不斷擴張自己的寵物軍團。
圖畫11,最后,他終于失去了自己······
圖12-13,他一無所有了,所有寵物都跑掉了,一切歸零。他非常沮喪的坐在地上。突然,有人碰他的腳趾,哦,天呢,小鱷魚!是他的小鱷魚,他太開心了。最后,他發現,原來他只是想做點喜歡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主觀幸福感與目標、期望值、社會比較、人格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適應和應對關系密切。有道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識自己并不容易,只有了解自己,知道我是誰、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積極的人生。
相關理論:
1、目標理論目標理論認為,目標是情感系統重要的參照標準,它影響情緒,影響主觀愿望和快樂,檢驗它可以很好地了解人的行為。目標種類、結構、向目標接近的過程和目標達成,都影響個人情感和生活滿意度。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能以內在價值和自主選擇的方式來追求目標并達到可行程度時,主觀幸福感才會增加,即目標必須與人的內在動機或需要相適宜,才能提高主觀幸福感。自我接受、助人、親和性等有關的內在價值目標,是自然需要和生長需要的表達,比美貌、名譽、金錢等外在目標,對主觀幸福感意義更大。
2、期望值理論期望值理論,個人在進行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時總是與一定的標準相對比,其實這一標準就是個人的期望目標。若目標實現了,則主觀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則值低。但事實上,過高的期望值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是不利的。Wilsoni提出,高期望值對幸福感是一個重要的威脅。然而,在決定主觀幸福感時,期望的內容比期望實現的可能性更重要。測量被試期望目標的信心時,對實現內在期望(個人發展)的可能性估計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而達到外部期望(名譽、金錢)的可能性估計與主觀幸福感呈負相關。因此,期望值并非最好的主觀幸福感預測指標,而期望值、現實條件與個人外在資源(權力地位、社會關系、經濟狀況等)和內在資源幸福感的預測指標。
3、社會比較理論早期社會比較理論強調對比的結果,即個人與,周圍人比較,如果自己優于別人則感到幸福。在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中,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較,由于優于別人而獲得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較,因而處于一種比較矛盾的心理狀態中;樂觀者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數目,以此評價自己在某一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從而“知足常樂”;悲觀者則相反。
4、人格一環境交互作用理論有些收養和雙生子研究表明,客觀情景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限,而基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顯著。但 Venhoben認為,影響主觀幸福感平衡水平的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因而主觀幸福感既有類似特質的又有類似情景的特性。因此,基因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是直接的,即基因因素影響人的行為,增加經歷某種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境下,使某類獨特行為反應更可能發生,從而影響主觀幸福感。后來的研究發現,人格特質對主觀幸福感也有影響。人格特質對情緒的影響可以被情境削弱或強化,因而其影響超出直接的主效應;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影響主觀幸福感。一些人對積極情感反應的心理傾向性強,積極事件的發生會帶來更加強烈的幸福感,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環境相結合才能產生。較復雜的交互作用動力模型認為,人格和情境是兩個既獨立又依賴有著雙向因果聯系的變量,個人根據其人格特質選擇情境。在決定情感方面,人格情境一致不如人格一具體參與行為一致重要,因而,環境特征、個人行為和人格特點交互作用影響主觀幸福感。人格影響情境從而增加或減少主觀幸福感的模型認為,人格產生情境,情境增加或減少整體幸福感。
5、適應和應對理論現代主觀幸福感理論的中心概念是適應或習慣化。Nelson對適應的解釋為:對重復出現的刺激反應減少減弱,重新建構有關刺激的認識,以及刺激對生活影響的認識。這種適應或習慣化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總是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對自己生活的相對滿意度。但適應更多的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心理生理過程。應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過程,具有理性行為、精神信仰、給普通生活事件予以積極意義、對事件進行積極評價、『問題焦點式應對以及尋求幫助等有效的應對策略的人,其主觀幸福感水平高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