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行動
Action is character. If we never did anything, we wouldn't be anybody.
行動勝于一切。如果我們什么都沒做,又怎么能有所成就。
作為父母我們都說自己愛孩子,但是我們愛的方式和方法是對的嗎?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有時候,我們會不會借著愛的名義,逾越了為人父母的界限呢?多少家長幫了倒忙,以愛為名束縛孩子的成長。
很大的孩子,吃飯還得追著喂,衣服也是家長幫忙穿,家務什么的更不會了。更有甚者,到了大學還不會自己洗衣服,每個月把要洗的衣服寄回家給媽媽洗,然后再寄回來。
父母逾越了界限,替孩子做了太多事情,阻礙了孩子自然成長的體驗,剝奪了孩子自主成長的快樂。
今天寧和解析下面10幅漫畫,與你分享!
1給孩子機會自主吃飯
吃飯本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卻為此非常頭疼。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被人喂大的,而外國孩子則是餓大的。
太多的家庭,每到飯點,都是追著孩子喂。特別是祖父祖母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不停地給孩子喂食。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出反抗,家長卻選擇視而不見,因為嫌孩子自己吃飯又臟又麻煩,看到孩子吃飯笨手笨腳的,索性就自己喂了。造成孩子快進入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但是,如此一來,我們不僅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成長和獨立進食的樂趣,也無法培養起他們對于食物的敬畏之心。
無法自主吃飯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會遇到第一個難題,不能適應與父母的分離,不能完全符合集體生活的節奏。無法體會自己身心的內在需求,他們可能很難感受到自己到底想什么,要什么,甚至是無法洞悉自我需求和他人要求的邊界。
長大以后,他們很可能成為不會說“不”,不會拒絕的那類人。因為感官體驗刺激不充分,既無法享受自我世界的快樂,也無法感受完全融入社會環境的舒適與自在。
2給孩子機會自己穿衣服
曾在一個家長群里看到,幾個媽媽為了孩子應該多大自己穿衣服爭的不可開交。
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在上小班之前,讓他們自己穿衣服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套頭衫一類復雜的衣服,有些孩子中班以后才開始慢慢學會。
但其實兩歲多的孩子就能夠穿戴簡單的衣物了, 不要因為他做的還不夠好就不愿讓他嘗試,所謂的“好”不都是由“不好”演變而來的嗎?
獨立性差的孩子入學以后,大多跟不上學校集體活動進度,很難融入班級,這種狀態時間長了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穿衣訓練不熟練的孩子午休時穿著衣服睡覺,不敢脫掉衣服。還有的孩子在非常有尿意的時候才想起上洗手間,這時候穿衣不習慣就會導致穿脫不及時尿到褲子里。更有一些孩子因此不愿意上學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情況下是因為穿著太多層次的衣服,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穿脫衣物過程。因此給孩子穿著易穿脫的衣服并適時訓練孩子自主穿衣、脫衣,對孩子適應幼兒園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3讓孩子自己盡力完成自己的事情
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自己做,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很愿意嘗試新鮮事物。
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不僅能帶來自我成就感,也能通過探索發現新方法,及時調整。
經常自己做事情的孩子,敢為性和責任心都比較強。在不斷行動過程中孩子的意志力不斷得到提升。在不斷參與過程中孩子會更加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具同理心,實踐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4孩子之間的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解決
前兩天在幼兒園門口,有一個孩子不小心踩壞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犯錯的孩子小聲的說了一句對不起,但另一個孩子依然難受地大哭起來。
這時候一邊的家長不干了:“你個小壞蛋,弄壞我們家東西,賠!”
另一個家長也不甘示弱:“你那么兇干什么,我們都說了對不起了!”
“說對不起有用嗎!你會教孩子嗎!”
“賠就賠!又不是賠不起,那么兇,沒教養!”
……
家長還在鬧得不可開交,可兩個孩子卻早就被老師帶到一邊,嘻嘻哈哈玩到一起了。
有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也是鍛煉他們人際交往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
別怕孩子吃虧,更不要擔心孩子出錯,人生就是不斷的嘗錯、知錯、改錯的過程,我們成長的腳步從來不會因為出現問題而靜止。
父母不可能永遠替代孩子處理他人生中所有問題。請把孩子的問題還給他,包括面對麻煩、感受挫折,體驗過失。
只有經歷過生活的歷練,孩子才能更加的接納、包容與睿智。
5讓孩子從小學習做家務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在美國,四五歲的孩子就要開始學會自己整理衣物、書包,學習洗菜、擦桌了。而中國的寶寶們上了小學依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一年的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很多老師頭疼的事情。
孩子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事務,并且愿意分擔家庭中的事務,這是為自己負責和為團隊負責的開始。
一個不會做家務的孩子,很難養成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在父母過度關照下長大的孩子對外界環境缺乏主動適應的精神,對別人的幫助或關愛也認為理所當然,缺乏感恩意識。訓練孩子愛自己愛他人的能力就是從做家務開始的。
想要孩子成為精英,讓他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而保姆式的一切代辦型家長,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6多讓孩子自己探索
有一次帶孩子去參加繪畫班的公開課。旁邊坐了一個四五歲的小朋友。老師讓大家填色,但是對那個小朋友來說,填色并不容易,總是畫到線條外面去。
盡管孩子畫得挺開心,但是一旁的媽媽卻急壞了,
“寶貝,聽媽媽的話用紅色好看。”
“你看你,又畫到外面去了!這個地方媽媽幫你畫。”
看樣子她恨不得親自上陣,幫孩子給畫了。
如果孩子探索的過程一再被打斷,父母時刻在孩子旁邊指指點點,那么孩子永遠無法掌握獨立能力。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更有出息,但是孩子在父母的指點和控制下成長,如何能夠實現這種超越呢?
孩子只有通過自我探索才能擁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點。正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想法和我們不一樣,才會讓他們的未來和我們的當下不一樣。所有有出息的孩子,都是敢于嘗試,敢于犯錯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也不可能幫助孩子指點一輩子,給孩子自由,讓他們自己探索自己的生活,我們能夠給予的是無條件的支持與鼓勵。
7有時候“逆境”更能讓人變得強大
記得我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放學回家的那一段路。和小伙伴們草地田野上追逐嬉戲,捉蛐蛐捉蚱蜢……現在回想起來,這不僅增進了我和小伙伴們的友情,也讓我能夠親近大自然、鍛煉身體。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因為他們離大自然太遠了。天天宅在家里,面對鋼筋水泥的叢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呢?
有機會,爸爸媽媽多帶著孩子去大自然中撒野吧,讓孩子成為野地中綻放的野玫瑰!過度保護會讓孩子菌群單一化,所以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常會出現因菌群紊亂而導致生病的現象。讓孩子親近自然,多和小伙伴接觸,玩泥巴、玩沙子,是他們成長的必須。
8跌倒后讓孩子自己爬起來
跌倒了自己爬起來,人生哪能一帆風順?
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讓他從中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摔倒、讓他學會如何自己站起來。那么,孩子才會知道如何避免犯錯,才會在長大后不畏挫折,能夠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以“都怪你”為托辭長大孩子,總是把過失推卸給別人,這樣的孩子如何能夠成為棟梁?想要孩子有所作為,以后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那么他要知道自己肩上承擔的責任,要會為自己負責,并且為他人為社會負責。
9釋放孩子的好奇心
不準做這個,不準做那個……這是好多媽媽的口頭禪。
但有的時候,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比一件干凈的衣服重要得多。衣服臟了可以洗,但是禁錮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很多家長之所以給孩子喂飯,是因為當小寶寶用手抓飯的時候,家長會擔心弄臟了衣服,吃的不衛生等等,但是這束縛了孩子對食物的好奇,以至于孩子與食物沒有建立起良好的聯結,這類孩子往往會出現厭食、挑食等問題。很多感統失調的孩子都需要做觸覺的訓練,是因為人類感知覺的發展與身體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有著密切的關系。
孩子需要用心,用身體,用行動去探索世界,然后他才會愛上這個世界,進而富有激情的活著!
10放手,是對孩子的未來更負責
愛他,就要學會放手,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孩子終要自己學會面對一切!
放手不是意味著對孩子不聞不問,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態,給孩子提供支持與指導,但不要凡事親力親為,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成長。
放手就是當看著孩子跌倒、犯錯、委屈的時候,我們要堅強的忍受情緒波動,并且以平靜的心情給孩子提供指導,但絕不是替代。
?寧和說
要記得,孩子能在社會上活得開心、順暢、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才是作為父母的最大成功和最高榮譽。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思維——孩子嘛,健康快樂成績好就一切OK。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成長故事:
孩子兩歲時,你給他做花樣早餐、教他學英語單詞,卻沒有教他要懂規矩有禮貌,他隨便拿別人的東西,見到長輩不問好,你不以為然。于是他工作后,在安靜的辦公室里大吃零食大聲說話,遇到領導視若無睹,都覺得理所當然。
孩子五歲時,你讓他學書法學鋼琴學跆拳道,卻沒有教他怎么跟小朋友愉快地玩耍,他霸占公共玩具你由他去,他受欺負你幫他打回去。于是他工作后跟老同事搶電腦爭業績,總是無意識地侵犯別人,屢屢與人發生沖突,又不知如何解決。
孩子十歲時,你只關注他有沒有考優秀被表揚,卻沒有告訴他要尊重老師感恩父母,他對長輩大喊大叫,你覺得勇氣可嘉,吃飯時別人沒落座他就大快朵頤,你覺得他吃飽就好。于是工作后領導夾菜他轉桌,領導開門他上車,領導開會他嘮嗑,還絲毫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孩子十五歲時,你全心都是他能不能考上好大學,卻沒有教他如何讓內心強大,老師一個冷眼他成績就下降,親戚一句閑話他就惱羞成怒,你和他同仇敵愾,認為都是老師和親戚的錯。于是工作后領導批評幾句他就想辭職,工作出一點問題他就惶恐不已,難以承受。
孩子二十歲時,你總想著他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卻沒有告訴他人性復雜、世道艱難,不舍得他吃一點苦。于是畢業后他出個差加個班就叫苦連天,面對同事的排擠孤立、明爭暗斗,全無應對能力。
他可能如你所愿考上了名校,拿了很高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但是,他自私、冷漠、脆弱、沒擔當、不懂事……完全不適應社會。
在社會這片海,他剛一下水,就出現巨大的排異反應。別人的毛毛雨,都是他的狂風暴雨,別人的小浪花,都是他的驚濤駭浪。
友誼的小船就翻了,工作的大船就沉了,人生的巨輪也漏了。
他頭破血流,你不知所措。
社會才是檢驗一個人和一對父母的最終標準。而這個標準,是綜合性的。
我們都知道,孩子總歸要離開我們,走上社會,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創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可以在他年幼時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但不可能陪他一輩子。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殺血路。
所以,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該在他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這是你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并且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為孩子提供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鼓勵孩子參加社會活動。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成員,也是社會的一員,他們長大后要與其他社會成員一起和諧地生活、工作。讓孩子從小多接觸社會,多參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們和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溝通、合作。在合作活動中,孩子們培養了互助互愛的情感,而且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相互制約,對培養自制力很有效。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要溫柔而堅定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我們能做的就是默默關注但不必事事行動,因為關注本身也是一種行動。
⊙圖片來源于網絡。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