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任何溝通的前提,就好像司法領域程序正義的重要性被強調一樣,因為脫離了這個前提想表達的內容再有道理都會變成“無處安放的靈魂”。
形式和內容之間的博弈從中可見一斑,而發(fā)生在親密關系中的情況大多會更加傾向于強調后者,前者變得似乎趨向于形同虛設,因為有人會說:“都是一家人,講究什么啊,實話實說就是了。”
而正是這種對表達方式的忽略甚至漠視讓交流變得越來越險象環(huán)生,極易形成道理至上的交流理念,而道理根本找不到一個最終極的定論,所以爭吵成為家常便飯,且有越演越烈之勢。
越是強調道理,期望用強力讓對方屈服,越會讓彼此的情感關系趨于瀕臨崩潰,好像我為你著想,你聽我的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理由和鋪墊,而實際給對方的感覺卻是截然相反,可能是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
這樣一來的結果有兩個,一種是對方屈服,但內心更加不認同,導致心口不一,行動和語言嚴重割裂,這加重了雙方的裂痕;一種是對方奮起反抗,用更加決絕的姿態(tài)表達自己必勝之信念,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必然以“玉石俱焚”而告終了。
所以脫離了非暴力溝通這個形式,任何交流都是有風險的,而逐漸回到這個框架以內,讓彼此的邊界建立起來,不因為關系的親近而喪失對對方最起碼的理解和尊重,這樣交流就會更加順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