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麗
今日關鍵詞:幸福
From tomorrow on,
I will be a happy man; grooming, chopping,and traveling all over the world.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常常覺得全身都不舒服,走到哪里都熱乎乎的,也很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炎熱的天氣會致使心情變糟,做事情沒有動力,沒有激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中暑”的體現。
什么是“心理中暑”
所謂“心理中暑”,又稱“心理暑熱癥”,指的是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心理中暑”的癥狀可分成情緒異常、認知異常、行為異常。
情緒上,容易煩躁,愛發脾氣,心情低落,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對人缺乏熱情,覺得日子過得太乏味;
認知上,表現為思維紊亂、記憶力下降,自覺頭腦糊涂,不能安心思考問題,學習效率降低、健忘;
“心理中暑”的原因
據營養專家介紹, 如果外界帶來的刺激過于強烈,超出了個體承受范圍,就會造成心理損害,出現情緒低落、動力缺乏、持續疲乏等癥狀。正常人群中,約有16%的人在夏季會發生情緒性中暑,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0小時、濕度高于80%時,生理中暑同時伴隨著心理中暑的人大大增加。這時,人容易情緒失控,人與人之間容易發生摩擦或爭執。
造成心理中暑的內因則是人體對環境的不適,由此產生的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和體內的代謝紊亂,最終影響到大腦神經的活動。有關專家認為,企業管理人員、駕駛員及婦女較容易感受到刺激,如果刺激長存,則身心疾病紛至沓來。
此外,缺乏心理準備的突如其來事件發生,像持續高溫氣候、車禍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災難都出乎人們意料,極容易引起心理中暑。
哪些人容易“心理中暑”
1、長期處于緊張壓力下的人。比如辦公室白領,常常加班、飲食不規律,每天面臨職場競爭等壓力。
2、不善與人溝通的人。這類人遇到煩惱事,不善于自我調節處理,也無處傾訴。
3、平時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緒波動大的人。常會有一些異常表現,如出現打翻熱水瓶引起燙傷等意外。(“我又曬黑了!”“我又重了半斤!”)
4、爭強好勝者。多與人爭是非輸贏,爭贏了,對方不開心,損傷人際關系,爭輸了,自己不開心,影響心情。所以易與人發生摩擦,不依不饒。
5、患其他疾病者。如心臟病、高血壓、厭食癥、抑郁癥、焦慮癥、厭學網癮等疾病的人。
6、衰老。如更年期抑郁癥,更年期心臟病,還有對衰老不能接受的人。(“我多了一條魚尾紋!”)
7、脾氣暴躁者。發怒的家長、很作的女朋友、無理取鬧的愛人、吹毛求疵的老板。
8、情緒受挫者。失戀的狗狗們、高考失利的學子、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職場受挫的可憐人。
如何預防“心理中暑”
1、勞逸結合
天氣炎熱時,應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生活節奏,為自己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工作生活環境。當環境溫度達到或超過33℃時,要減少工作量或暫停工作。
2、睡眠充足
情緒與睡眠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心情會變得焦躁。一般來說,夏季最佳就寢時間為22:00~23:00,最佳起床時間為5:30~6:30。中午亦要“小睡”,一般以30分鐘至1小時為宜。
3、飲食清淡
少吃油膩,多飲水,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飲料,如綠豆湯、西瓜、黃瓜、絲瓜、綠茶、咖啡、菊花、金銀花等。還應多吃一些苦味食品,如苦瓜、苦菜、苦筍、苦丁茶等等,不僅能增進食欲、提神醒腦,還可以起到清心除煩、消暑解毒的作用。同時,要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飲烈酒,不抽煙,不濫服補藥。為避免電解質代謝紊亂,若出汗多時,可多喝些菜湯、果汁等,以補充體液中失去的鹽分。
4、避暑通風
盡量避免在上午10時到下午3時頂日外出,但也不要在封閉的空間中待得過久。居室要注意通風,通風可以迅速散去人體周圍的熱氣及減少空氣污染,使人產生涼快的感覺。特別是早晚室外氣溫相對低時,宜打開門窗。中午室外氣溫高,宜將門窗緊閉,拉上窗簾,啟動風扇、空調。開空調時將溫度控制在25℃~27℃左右。
5、游泳運動
游泳可以說是夏天最受人們喜愛的活動,不僅可以涼快一下,還能夠通過身體的舒展鍛煉,增強體質,取得增強抵抗力,調節情緒的效果。
6.聽舒緩的音樂
在心煩意亂的時候聽聽舒緩輕松的音樂,或者做些想象放松訓練,靜坐在那里,閉上眼睛想想森林、藍天、大海等令人涼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理熱度”。
6、保持良好的心態
天氣越熱,心態越需要放平和,做到“心靜自然涼”將有助于降低心理熱度,減少天氣對身體的負面影響。此外,及時發現自己個性的脆弱之處,遇事冷靜、多包容、少生氣,保持豁達的心境,這些都有助于預防“情緒中暑”。
寧和說
寧和提出告誡,為避免由持續高溫氣候產生的心理障礙,心理上的自我疏導和調節至關重要。
應該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自然氣候的復雜性,對于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面影響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同時,心態要保持正常,樂觀豁達,保證充足的睡眠,并合理安排飲食和鍛煉。尤其是當自己感到特別煩惱時,應該及時找心理醫生診療。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