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來詮釋我們的愛能讓那個孩子明白并接受呢?!
真正的陪伴,
不在于時間的長短,
也不局限方式方法,
要讓孩子感覺到,
你的存在,
無論你有多忙,
在孩子最需要你和最無助的時候,
他知道,父母就在那里,
他能看到你或者找到你!
《媽媽是超人3》中黃圣依和兒子安迪一度沖到了微博熱搜榜首。節目中,黃圣依還是那么美麗,
當安迪被問:“爸爸媽媽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你會感到孤單嗎”?
他回答:“不孤單”,“我習慣了”。
黃圣依聽到兒子的回答后,瞬間淚目。
作為一個媽媽,聽到一個5歲的孩子故作輕松地說出“習慣了孤單,習慣了沒有陪伴”,真的是扎心啊!
那個“已經習慣了孤獨”的孩子,似乎喜歡一個人呆著,他是不是也曾一次次渴望著父母的關注和陪伴,但在一次次失望后,漸漸無助的放下了內心的期待。
孩子 是真習慣了孤獨,還是早已學著放下心中的渴望,失望以致絕望了呢?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就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想要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天價輔導班,昂貴學區房······拼命賺錢,為了孩子,我們可以傾盡所有,哪怕是付出生命,可是結果不是我們想的那個樣子。
我們愛孩子,但卻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陪伴孩子。可為什么我們寧愿付出生命,也不愿意多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呢?
多少孩子明明父母雙全,卻活成了“孤兒”!
陪伴很重要,哪怕孩子在忙暫時不需要我們,做為父母,我們可以遠遠的看著他和小朋友玩耍,把我們晾在一邊,也不能讓孩子脫離我們的視線,我們也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不然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覺得孤單。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需要賺錢養家啊!還房貸需要錢,給孩子買奶粉需要錢,孩子上學更需要錢。
賺錢養家和陪伴孩子似乎成了不可兩全!
是啊,確實不容易,但這樣的難題,不該由孩子來解!
奔波的父母,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這是所有父母必須面臨的抉擇,無論有多難!
這只能由我們父母來想辦法克服!看你心里哪個最重要
有個小學生寫過一篇作文,題為《我的生命就像家里養的植物》,說自己跟植物一樣,常常被家人忽視被遺忘。他甚至擔心有一天,自己會像那盆根部長滿蟲子的植物遭到媽媽的嫌棄。
還有那個爸爸寧愿刷手機也不陪自己玩的小學生發出了強烈的吶喊:
“你是我爸,還是手機的爸爸?”
“爸爸,別看手機,和我玩一會兒吧!”
多么無奈的控訴!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暫時放下手中無休止的工作,放下不斷刷屏的手機,多陪陪孩子吧!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不再有!
你知道嗎?今天你的不在意,明天可能要付出更多心力,去處理孩子的各種麻煩和問題,比如厭學網癮、輟學啃老·····太多問題青年,父母過來求助,“我們的孩子大學畢業不出門,不吃不喝不工作就在家呆著上網,究其原因都是孩子年少時缺乏正向引導和教育。”
家庭教育欠的債,早晚要還的,還是加倍的償還!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只有父母在生命的最初給予用心的陪伴,才會將滿滿的愛浸潤到孩子的心田,讓他有足夠的底氣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自信地前行,有足夠的底氣將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扎克伯格,在女兒出生后也成為了全世界爸爸的楷模。兩個女兒出生時,這個掌管數千億美元資產的年輕CEO,不但任性地休了兩個月的陪產假,還修改了公司的產假規定:所有Facebook全職員工都將擁有4個月的帶薪產假或陪產假,無論員工的性別和所在地。
從此,他變身炫娃狂魔,社交平臺上全是陪女兒游泳、讀繪本、旅行的照片。
小扎和妻子成立了「扎克伯格——陳計劃」,投身于慈善事業,去改變全球的兒童教育和醫療問題,努力創造一個更美好有愛的世界。
如果說孩子是一艘帆船,父母就是那高聳的燈塔,無論孩子走多遠,父母是孩子永遠的港灣,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來自父母的光亮更為溫暖,這道光亮就是父母的陪伴。
請給孩子多一點用心的陪伴吧!
讓孩子內心充滿溫暖,讓孩子學會愛,并且有能力傳遞愛和溫暖!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