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悖德型人格障礙,或稱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違紀型或無情型人格障礙,屬于人格障礙之一。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沒有神經癥性焦慮,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主要特征有:無社會責任感;無道德觀念;無罪惡感;無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無悔改之心。
悖德型人格障礙患者成年之前或有以下行為:經常逃學,閑蕩;離家出走,在外過夜;經常撒謊(并非為逃避責罰);過早發生性行為;過早吸煙、飲酒,或吸毒;不止一次故意破壞公共設施;反復挑起斗毆;經常違反家庭或學校規章制度。成年以后或有如下表現:經常曠課曠工;不遵守社會規范和法律約束;易激惹或產生攻擊行為;不履行承諾或義務;生活無計劃;行為鹵莽,不記后果;忽視或虐待子女,不盡贍養人義務;無法持久維持單一的戀愛或婚姻關系。
悖德型人格障礙和表演型人格障礙有一些共同特質,但最大區別是表演型人格患者性格外向,樂于參加一切社會活動,情緒易激惹極不穩定。而悖德型人格性格內向,社會交往冷漠,情感淡漠,沒有道德感沒有內疚心。
悖德型人格的人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由于自身缺乏“超我”即道德觀的約束,常給人一種自由灑脫的感覺,這類人從小就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超我”,他的心是支離破碎的,嚴重缺乏穩定感,但欲望和情感的流露卻無比流暢,因此這種反社會人格的人尤其迷人,特別能吸引被社會道德拘束的中規中矩的老實人。這也是我們常見的“好女配壞男”或“好男配壞女”現象的原因。但是悖德性人格障礙患者另一方面是別人接近不了的內心痛苦,不愿訴說,不愿接近人群,這亦是這類人“迷人”的原因,“迷”一樣的人,內外雙重標準,外人無法接近,很難看透。這類人對痛苦的耐受力幾乎為零,并且內心時常痛苦,無法擺脫,他們唯一的出口是轉嫁痛苦,把痛苦轉移到別人身上,甚至是至親近的人身上。這唯一的出口實則是惡性循環,也是其心里不成熟的表現之一,并不能從根本消除痛苦,甚至讓很多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患者走向監獄走向滅亡。
很多人認為此類轉嫁痛苦的表現是由于缺乏共情,也就是說對別人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本人則認為不然。悖德型人格的人情感淡漠只是體現在對社會公德和常規的無視和漠然,他們感情和洞察力并不欠缺,甚至擁有更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轉嫁痛苦傷害別人的做法,其實像小孩故意哭鬧惹怒大人的做法一樣,期望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期望能影響別人體現自身的價值,但是由于對人群和社會的不信任感和抵觸感,加之一再而反復的別人對自身的忽視,導致這種痛苦和仇視愈演愈烈,“只有讓別人難受他們才會注意到我”這種思想根深蒂固惡性循環,其實根源上還在于心理發展的不成熟。
一些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家庭破裂、兒童被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親人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監護人對孩子冷淡,情感上疏遠,這就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系。其二,是指監護人的行為或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表現得朝三暮四,喜惡、賞罰無定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于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
各種分析各種探究各種猜想其實都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如果在幼年得不到充分的愛,得不到良好的言行合一的認知教育,很容易埋下人格上的隱患,如果在第二發育期就是青春期遇上應激性事件或親密的有導向性的伙伴,這種人格障礙的發生幾率將大幅提高。
如果有合適的家庭治療師是最好的,但誰也不敢保證能強大到一再容忍被傷害被冷落被背叛,還一直溫暖如一的站在你身后。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了解自我,發現自我,然后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只有罪人能原諒罪人,救贖吧,阿門。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