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態心理是指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異常或病態表現,所以又稱異常心理或病態心理。弄清變態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和機理,異常心理活動之間相互制約、互相影響的規律,是實施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關鍵和前提。由于各種變態心理現象和心理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非常復雜,人們對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癥結理解各異,因而,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理論和觀點。但在現代變態心理研究領域中,人們對于心理變態的原因基本上承認三大觀點,即精神分析觀點、行為觀點和人本主義觀點。現僅對精神分析觀點和人本主義觀點略作探析。
一、心理變態的精神分析觀點
心理變態的精神分析觀點,強調無意識領域中的心理沖突在造成心理變態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內在矛盾沖突或情緒擾亂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這個理論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Preud,?1856—1939)創立的。在精神分析學說中與心理變態及治療有關的部分主要有:關于無意識和壓抑理論、人格構成學說、性心理的發展學說。
1. 無意識與壓抑理論。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意識和無意識,中間夾著的很小一部分為前意識。意識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于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主體,處于心理深層。無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這些沖動和欲望不見容于人類的風俗、習慣、法律,而被排斥和壓抑在意識之外,但它們并沒有被消滅,仍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追求滿足。但意識卻因受社會風俗、道德、法律等現實因素的制約,故常與無意識對立,使后者受到壓抑。這是一切心理沖突及精神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
2. 人格構成學說。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狀態視為一個系統,即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過程,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減輕機體的緊張以獲得滿足和快樂;超我是內化了的社會價值和道德理想,竭力約束本我的盲目沖動;自我介于二者之間,負責理智地調節本我、超我和外界三者的關系。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便是人格的三部分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結果。當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關系時,人格便處于正常狀態。當自我失去對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時,人就會產生各種焦慮。為了防止焦慮,自我便發展出種種無意識防御機制,如壓抑、投射、反向作用、升華等,以幫助人緩和內心矛盾沖突。如果一個人不能適時消除焦慮,就會產生神經癥或精神疾病。
3. 性心理的發展。弗洛伊德在早年認為人有兩種本能:即以食欲為基礎的自我保存本能——自我本能和以性欲為基礎的種族保存本能——性本能。他認為這種以性欲為基礎的種族保存的本能背后還有著一種潛力(或說驅力)即力比多。力比多又稱性力,是一種力量、一種本能。力比多驅使人尋求快感的滿足為人的行為提供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發展即是性心理的發展,這一發展從嬰兒期就已開始。他把人的性心理發展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分為5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性欲滿足的對象也隨之變化。第一階段的性活動都可能影響人的人格特征。性心理的發展過程如不能順利地進行,停滯在某一發展階段,即發生固著;或者個體受到挫折后從高級的發展階段倒退到某一低級的發展階段即產生了退行,就可能導致心理的異常,成為各種神經癥、精神病產生的根源。
精神分析的治療是根據心理分析的理論進行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癥狀是神經癥性沖突的結果,它是經過化裝的,背后必有無意識的癥結。因此,分析療法使病人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的癥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insight),使病人了解癥狀的真實定義,便可使癥狀消失。它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自由聯想、夢的分析、轉移與移情、闡釋與自我了解。
精神分析理論,首先提出人的心理變態并不都是由大腦的生理和解剖結構的損害引起的,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沖突也同樣能造成心理變態。因而,實際上是對變態心理學作了徹底的改造,使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從研究過程本身轉向于研究病態表現的動力和內容,從病人的內心深處挖掘精神疾患的原因。其次,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本能沖動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動力;性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是推動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動力。這是對當時的構造心理學的挑戰。再次,根據對變態心理根源的研究而產生的心理分析療法對很多心理變態疾病取得較好的療效。但精神分析理論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首先,過分夸大了無意識的作用,把人的意識貶低到一個次要的地位,甚至完全忽視了意識在人的活動中的重要調節作用,把人整體心理活動的意識和無意識過程割裂開來,這是片面的,錯誤的。其次,認為生物學的性本能沖動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是整個人格結構的基礎,混淆了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第三,由于把本能的沖動視為一切行為的動力,并把本我與超我的沖突視為致病的根源,因而忽視了產生心理變態的社會環境因素。
二、變態心理的人本主義觀點
變態心理的人本主義理論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G.Rogers,1902)所創立的,始于20世紀40年代。
羅杰斯特別強調“人”本身(自我)與其主觀經驗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論又稱為“人本論”,這是人本主義理論之核心。羅杰斯的自我論有兩個主要概念:一為“自我觀念”,一為“自我實現”。自我實現觀念包括以下四點:(1)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和看法;(2)自我觀念是主觀的,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與自己所具備的客觀條件相符合;(3)個人以自我觀念為依據衡量自己處事待人的經驗;(4)自我觀念可隨個人經驗的增多而改變。由自我觀念可發展形成高級的“社會我”和“理想我”。前者是一個相信別人對自己看法的自我觀念;后者是一個自己希望做什么樣的人自我觀念。“理想我”與“社會我”并不總是一致的,二者越接近,個人適應越是良好,生活也越幸福。二者相差很遠甚至相矛盾,個人適應不良,會引起人的焦慮、苦惱。所謂“自我實現”,就是充分地、完善地發揮人自己的潛在能力。羅杰斯認為自我實現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類都具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各種潛能的趨向。因此,他認為人是“積極主動的、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當人產生適應困難時,就可以通過自行調整、恢復和諧。據此,羅杰斯主張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起主導作用的是患者自己。
基于這種認識,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療法——“患者中心療法”。此法是羅杰斯1942年所倡導的。其基本思想不是治療病人的行為,而是依靠患者進行自我探索、內省、發現和判斷自我價值,調動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問題,改變自己的癥狀。咨詢者和治療者只需為患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創設良好的心理氣氛,給病人以無條件關懷,對病人的病情表示理解,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羅杰斯認為治療成功的關鍵不在治療技巧而在治療者對患者的態度。
從人本主義關于心理變態的觀點及由此而產生的治療方法來看,它強調人的價值和意義;強調人的獨立自主的人格;強調人體所具有的現實的潛在能力;強調人的自我實現的至高無上的動機。在治療中強調治療者和患者的平等協調、情感溝通和心理交融的關系;強調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強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己來發掘自身的潛能,自己來發現真實的自我,從而達到自我實現。但人本主義不了解人與其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生活條件是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人的一切心理沖突和心理異常都有著深刻的相應的社會文化根源。要能夠幫助人們消除各種心理沖突,克服心理異常,使人們的潛能和自我正常發展,必須同時把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改造聯系起來,心理治療才能真正有效。
三、兩種理論比較
由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對心理變態根源的看法不一樣。因此,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在整個變態心理學理論存在很多分歧。首先,在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生物學的性本能沖動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活動,把人的社會屬性和人的生物屬性看成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對人性的看法充滿了消極悲觀的觀點,認為人性本惡。人本主義則認為,人的本質依賴于生物和文化兩個方面。如果沒有人的身體的存在,很明顯就不會有人的本質的存在,然而單純依靠生物決定論是不能解釋人的本質的。人本主義對人性充滿了樂觀的看法,認為所有的人都具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質。其次,精神分析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病人的治療實踐,揭示人類心靈中的內在精神矛盾及其心理結構和人格體系中運動發展的規律。而人本主義則反對精神分析只注重對一般人的病態人的研究,主張不能僅僅依靠對一般人的調查統計和平均數字提出理論,而應著重對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進行質的研究。再次,精神分析認為早期生活經歷,尤其是創傷性,對人個性形成的影響,并可能成為成年后心理變態的根源。因此,精神分析著重了解童年和早期生活經歷。而人本主義則強調人積極向上、發展的潛在能量和價值,在治療中不是僅僅著眼于過去歷史和今日現狀,而是放眼于未來,體現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第四,兩種理論的治療手段不同。精神分析采用自由聯想、夢的分析、闡釋與自我了解、轉移與移情等手段,耗時較長。而人本主義主張用來訪者中心治療即非指導的治療,其特征是對治療關系給予足夠的重視、共情式的理解、真誠地交流、積極關注式地交流。
兩種理論雖然不同,但仍具有共同因素,如:都注重對人本身的研究,從人的內在素質來探索心理變態的根源,使變態心理學研究從外部過程轉向內部深層;都重視患者的自述,重視從過去的生活經歷和心理創傷來探索變態的根源;在注重探索變態心理的內部因素時,都忽視產生心理變態行為深刻的、相應的社會文化根源等等。這些共同因素的存在,是與注重個人發展,以個人為中心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密切相聯系的。那么,究竟在心理咨詢和治療實踐中采用哪一種理論和治療方法更好,應視對什么人和對什么心理障礙和疾病而言。
參考文獻
[1]張伯源,陳仲庚.變態心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2]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張一鳴,李紹林,劉林德.醫學心理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王維亮.變態心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