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皆有自己的生命和色彩,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人失去他原有的色彩,就會面目皆非。也就不是他自己了。那么今天我就介紹許宜銘老師的第二個禁止令——不要當自己。
不要當自己,聽著就不自在。然而在生命中,我卻處處而為之。當我發現這個禁止令時,我真的好心疼自己。
“不要當自己”的產生,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父母管教嚴厲,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思想品格,都會給定許多條條框框,不準東、不準西,一切按照他們的指令行事和做人;另一種有些人并不是父母被期待的來到這個世上,比如父母想生女孩,卻偏偏生了男孩。通常在潛意識中存在“不要當自己”指令的人,無論表面表現得多么和風細雨,他的內心都會充滿叛逆,具有雙重性格,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源于他潛意識中壓抑太多屬于自己的需求與欲望,壓抑愈多,反彈愈大便是這個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何謂合格父母?我想大多在混淆合格與不合格的概念。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維去要求和設計孩子的一切。所以每當孩子展現自己的時候,他們不會正視你的需求和欲望,他們會認為只有符合他們自己的設計才是正確的、合理的。他們會用自己理想中孩子應該表現的樣子來評判你、要求你、說服你。如果你符合他們心目中對你的期待,就會給你許多贊美和鼓勵;如果你不符合他們心目中理想小孩的模樣,就會給你責罰和批判。在這樣一次次互動模式過程中,這個“不要當自己”的禁止令就會漸漸地進入你的生命,為了得到父母的夸獎和認可,你愈來愈遠離真正的自己,而成為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這個禁止令對我們的影響是:每當你真是的情感和需求浮現時,心里會有很深的恐懼感同時出現,你會覺得如果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別人一定會變得不再喜歡你,而破壞了你與對方之間原本的和諧、自在的關系。于是,在你生命中,你會漸漸懂得迎合、討好別人。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感覺這樣刻意壓抑自己實在痛苦,而選擇將自己反動到另一個極端:“只要我喜歡,沒什么不可以”變成一個不在乎別人感受的人。其實,用心理學解釋這兩種極端的內在根源源自于同等的傷害。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個超級自我自大的人,也是一個超級自卑的人。這種自信是那種強加訓練與擴充出來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一個真正自信的人,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較,不需要倚靠別人的肯定和贊許來維持和滿足自己內在的需求;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冷眼和貶損而減少自我價值感;他會很中肯的接受贊美和批評,也不會自高自大置若罔聞。
真正的自信,來源于對自我的了解與接納。而這些了解與接納是靠不斷自我探索、挖掘、成長和自我治療的過程。當你揭開潛意識的神秘面紗,認清自己,一切美好的生命品質便會如花兒綻放,會滋養你整個生命旅程,使你更加蓬勃而有力量。
唯愛心理咨詢中心魏巖峰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