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導
1.1 最近中山大學和廣州殘聯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廣州普通幼兒園里兒童自閉癥患病率為1/133。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自閉癥專家鄒小兵表示:“這個數據并不包括散居和特殊學校的自閉癥兒童,因此實際發病率比這個數還要高”。據推算,中國2011年統計的13.4億人口中約有超過1000萬的自閉癥患者,而0-14歲兒童患兒數量可能超過200萬人。
1.2 美國自1992年開始收集有關自閉癥的數據,到2003年,被診斷為自閉癥的兒童人數猛增,每15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癥,每94個男孩中就有一個患自閉癥,而在1990年,每10萬個兒童才有一個患自閉癥。聯合國發布的數據是,自閉癥的發病率為1/150。
全球約有3500萬人患有自閉癥。
1.3 有專家介紹,自閉癥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最好的治療就是陪著自閉癥兒童交流、訓練。自閉癥也不能完全治愈,但通過早期干預,估計可以使得30-50%的自閉癥兒童成年后具有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甚至有不少人還能考上了大學,當專家教授。自閉癥越早治療越好,最早6個月就能夠進行自閉癥的診斷,兩三歲算比較遲了。
2 重要認識
2.1 總體認識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被歸類為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征包括不完整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簡單地說,就是交往障礙、交流障礙、 興趣和活動的局限、智力發育障礙。自閉癥最典型的特征是社會交流障礙, 這是自閉癥患兒面臨的最大問題。
2.2 引起的原因 兒童自閉癥其常見的病因及影響因素包括遺傳、腦器質性病變、社會心理因素等。我們還要認識這些因素是通過以下的機制導致自閉癥的:
1)心理理論 Baron-Cohen等在1995年提出自閉癥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
2)情感論 Hobson在1989年至1993年解釋自閉癥者,是因為無法接受或響應他人情感表達,是在情感方面的缺陷。
3)執行功能論 Ozonoff 在1992年認為,自閉癥者可能是大腦前額葉功能損傷造成的,因此有固執而刻板的行為、有限的興趣表現、笨拙的動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會互動、欠缺情感反應、及高層次的抽象認知缺陷等癥狀。
4)中心連貫薄弱論 Sperber 和 Wilson在1986年主張,自閉癥者系因其訊息處理能力障礙,無法將外界環境刺激轉變成有意義的訊息,并再將新舊訊息加以連貫起來。
最有名的觀點之一就是自閉癥患者缺乏心智理論——即懂得其他人可以對你自己或現實有不同的信念。自閉癥患者在交往、交流、思維、興趣和活動的模式與平常人都有差異,故在這些方面出現了障礙。所以最大一個難題也就是教他們認識自己的感情以及體會別人。
2.3 臨床表現 一般而言,患有自閉癥的兒童在三歲前會出現的基本特征有下列幾方面:
1)社交方面
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不大察覺別人的存在;與人缺乏目光接觸,未能主動與人交往,分享或參與活動;在群處方面,模仿力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想象力較弱,極少通過玩具進行象征性的游戲活動;對某些聲音,顏色,食物或光線會產生焦躁不安或強烈的反應;對冷、熱、痛楚的反應很弱,所以對危險行為缺乏警覺及適當的反應;會不斷轉動身體或用異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種感官刺激中。
2)發展方面
大約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發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發展遲緩或者智商會在七十或以下;在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平均,而且發展過程和一般兒童有差別。
3)溝通方面
語言發展遲緩和/或有障礙,說話內容,速度,及音調異常;對語言理解和非語言溝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可能欠缺口語溝通的能力;由于溝通上有困難,加上未能適應轉變,所以比較容易受情緒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沖動或有傷害性的行為。
4)行為方面
生活中常堅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并不斷重復一些動作;興趣狹窄,會極度專著于某些物件,或對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狀的物體特別感興趣;會抗拒某種味道,顏色或未曾吃過的食物,因而形成嚴重的偏食行為;會有難以入睡的情況。
2.4 診斷、治療和預防
1)診斷 臨床表現主要為Kanner三聯癥:即社交障礙、語言發育遲緩以及刻板行為,所以可通過典型的在溝通、想象和社交上的“三重障礙”來診斷。同時還可能存在感覺異常、大小肌肉功能落后、智力低下、睡眠異常、偏食、癲癇、多動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2)治療 針對自閉癥進行教育和行為訓練,以期望能達到正常人的行為標準,回歸社會。經絡穴位按摩治療有一定效果。
3)預防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殊的預防方法,也就是說尚沒有預防針或特殊的方法來預防自閉癥。一般性預防主要是預防腦的損傷:譬如重視產前檢查;母親在懷孕前,應對風疹(德國麻疹)等病打預防針而具備免疫能力;在生產的過程中應避免腦傷;生產之后也應避免造成腦損傷的因素等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現自閉癥的機會。
4)預后 自閉癥的預后較差,多數患兒成年后無法獨立生活,需要終生照顧和養護。影響預后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商、5歲時有無交流性語言、教育訓練情況。如能早期進行有計劃的醫療和矯治教育、并能長期堅持,有助于改善預后。
對自閉癥兒童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對其長期的系統治療與訓練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目前,對于自閉癥的治療,大多數專家傾向于教育訓練和心理治療相結合。
應特別提示的是,對自閉癥的認識發展較快,也有較新進展,敬請注意后文將專門介紹。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