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位資深心理醫生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快樂健康的心理。”
一個民族,心理咨詢是正常緩解心理壓力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辦法;而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詢。但現實中還有不少朋友對心理咨詢存有一些認識誤區和糾結。
一、心理問題屬精神問題,但決不等同精神病
有不少人,包括大學生明知自己存在不健康心理或行為,卻不愿意主動尋求專業幫助。主要因為多數人不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咨詢,認為有心理問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病,為了證明自己得的不是精神病或不被人恥笑,所以便忍受著痛苦,拒絕找心理咨詢師咨詢,由于過分的壓抑自己,結果導致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精神病患者往往沒有自知力,沒有擺脫痛苦的意向,而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問題有很清楚的了解,擺脫痛苦的愿望也很強烈。還有研究證明心理問題或障礙,與精神病也沒有發展上的因果關系。因此將心理問題與精神病劃等號是錯誤的。不主動心理咨詢、尋求幫助也更是不明智的、錯誤的。
二、人是有正常情緒波動的,但不是心理疾病
有不少人或是大學生來到咨詢室后就說,醫生我得了抑郁癥了,或是躁狂癥了!,細細詢問之后才知道他從雜志或網絡上看到抑郁癥的癥狀表現后,覺得和自己最近幾天所表現出的癥狀很相似,結果就誤認為自己也得了抑郁癥。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周期,一般來說,情緒周期為28天。高潮期內,精力充沛、情緒高漲、心情愉快;臨界日內,自我感覺差,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煩躁,易激惹;低潮期內,情緒低落,思維緩慢,心情抑郁。因此,一個周期內出現幾天情緒低落,心情不好或煩躁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要坦然接受,而不要給自己亂貼標簽,錯誤地認為自己得了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使自己的注意力老停留于自己的不良感受上,最后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和學習,影響正常的生活。當然,如果不良情緒狀況持續時間過長,就得對此加以關注,或是尋求咨詢幫助了。
三、心理咨詢也可是聊天,但更應是知識認知的交流
心理咨詢不同與一般意義上的聊天,盡管心理咨詢的方式主要是談話。咨詢中,雖部分語言交流類似聊天,但這也是了解來訪者基本情況的需要,還可緩解緊張情緒。其實,在心理咨詢中更多的是要咨詢者利用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有社會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按照嚴格的科學理論體系和操作規程,去幫助來訪者提升認知水平,改變認知結構,解除心理危機,從而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促進人格的發展。這完全不同于朋友的一般聊天,也不同于親友的勸解安慰、老師的教育以及領導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誰都能參與心理咨詢,但不是都能當心理咨詢師
從相互溝通交流來說,也可稱是廣義的咨詢,人們還常常應用于生活之中,一般人似乎也有做過心理咨詢似的。但心理咨詢師是應經過嚴格的訓練與考核,取得管理部門的許可證才能上崗的。按照發達國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資心理咨詢師應基本具備心理學、醫學博士學位,經過嚴格的實習訓練,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通過資格認證考試,在上級督導老師的指導下才能獨自開業。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目前尚沒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只能降低標準啟用一些熱愛心理咨詢并基本具備心理咨詢素質的人才,逐步培養心理咨詢高級專業人才。但學歷是有明確規定的,培訓是必定的,全國統一的資格認證考試是必須經過的,并一定要達到合格標準,才能獲得資格。
五、心理咨詢是相互溝通交流分析問題,但不是測心術
有人把心理咨詢看得簡單化,也有人把心理咨詢看得過分復雜化和神秘化,還有不少人把心理學等同于神秘學說,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異功能,特別是看成一門“測心術”,能夠猜出別人在想什么、準備做什么。現在市場上有利用電子計算機打著心理測驗的幌子進行騙人;也有人心理咨詢時故意讓心理醫生去猜測自己的心理活動,并以此來衡量心理醫生的水平高低等等。心理醫生除了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與一般人不同外,并無其他特別之處。心理醫生有經過訓練的良好觀察力,知道心理活動的科學規律并有非常客觀的邏輯分析能力,可以判斷某些潛意識的心理活動,但這一切都必須來自真實、客觀、全面的資料。心理醫生自己不能、也不可能借助高科技的儀器了解到某人具體的想法。最先進的測謊儀也無法測出具體的思維細節,因為人們對大腦的認識遠遠地落后于對最最復雜電子計算機的認識,心理世界的復雜程度不是現代人所想象的。如果說,現有的心理學能教會人們準確無誤地“猜”出別人在想什么,那確實是騙人的。那心理學也就成了一門騙人的“偽科學”了。
所以,對待心理咨詢必須有科學的思想。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地說:“任何心理專家也猜不出我在想什么,準備做什么——那只有老天爺才知道。”是的,心理學不是“測心術”,它是研究心理及行為的特征和規律的一門科學。
六、心理素質好是好事,但并非不需心理咨詢
人們說,自己的心理素質好,這是值得慶賀的事。但也需看到,心理咨詢不僅僅是解決你的心理危機,也并非只針對大宗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無論一個人多么的堅強、聰明、正直、熱情和博學多識,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這就需要從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也不太可能每時每刻都能良好地反省自己,并始終站在局外人的立場審視自己,這也需要借助于他人。從一般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的是不夠全面的信息和暗示。而心理咨詢則恰是一面比較標準的鏡子,可以不變形的從各個角度正確了解自己。這樣可以使自己揚長避短,促進人生發展與成功。
七、心理咨詢對象是正常人,心理咨詢不是丟人事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許多客觀因素的限制,人們對自己的心理世界還不太了解,許多人還分不清“神經”與“精神”、“精神”與“心理”以及“思想”的區別。對心理咨詢的懼怕與懷疑可能源于對“精神病”的無知,去心理咨詢怕被當成“精神不正常”看待,心理問題當成“心理病態”、“思想問題”。有時可能輕微的心理問題不加以科學解決,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捂”著、“瞞”著的讓心理問題任其發展,實在是一種痛苦和悲哀。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正常人,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的最佳途徑之一,是預防心理障礙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詢的最基本原則里面包括“絕對保密”,你可以把內心世界坦誠給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會給予精心的維護保養。心理咨詢將使你遠離愚昧及封建迷信,接受現實、挑戰自我。認為“看心理醫生丟人”的人是軟弱的人,是不敢接受自我與現實的人,其心理也不太健康。現代有進步思想的人已經毫無顧慮的走進心理咨詢室,充滿信心的走向成功的未來。
八、心理咨詢實際是自我救贖,不太可能一次解決問題
許多初次心理咨詢的人都幻想心理醫生能夠一次把自己長期的壓抑與痛苦一掃而光,撥開心靈迷霧,遠離煩惱與困惑,重見真我的藍天,還我輕松心情與振奮的斗志。然而心理醫生不是什么神仙,“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理咨詢是幫助人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過程,心理醫生不可能包辦解決問題,只是提供一些正確的認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必須有求助者本人多次具體實踐才能解決。除非是非常簡單的心理問題,可以一次心理咨詢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許多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性格方面的問題。有些現實問題而且還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心理咨詢也不可能一次解決。心理咨詢目的是幫助求助者認識自己、接受現實從而超越自我,心理咨詢的效果需要一個過程。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