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期)
情緒底色大概簡單來說就是你小時候,特別是6歲以前,你被養育的經歷是愉快的,還是沉重的壓抑的?行為模式指的是你怎么樣去回應外界,你從小是怎么樣去跟他人發生聯系的,怎么樣去處理你生活中的事情的。這個特別指的是你在焦慮狀況下。原生家庭他具體來說,會從三個方面對我們的婚戀模式起到一個極大的影響,我剛才說的是一個大的方向,那么各位在接下來這三個維度里邊去體會,這三個維度里面所有創造出來的情緒,行為模式,這些人格的特質,他是如何影響你自己的,你自己是什么類型,大家可以結合自身去進行一些理解。
首先,對于一個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理營養的來源,就是我們的安全感,各位一定會對這個詞非常有感覺。因為我們太多太多的提到它了,安全感,對于一個人來說我們那么多頻率的提到它,那么安全感是怎么來的呢?對于一個人來說,為什么你和我,我和他,我們之間對安全感的感受如此不一樣。安全感來自于早年重要他們的養育態度,而這個養育態度里面傳遞的什么信息是鑄就安全感的一個因素呢?就是我的存在,我這個嬰兒,我這個孩子的存在是被允許的。我發出來的好的信號,或者是不好的信號,讓媽媽焦慮的,還是讓媽媽開心的信號,他都是可以接收到的。而且這個媽媽她是不是愿意為我付出他自己,為我犧牲一些她自己的東西,媽媽是我們安全感最重要的一個來源。那么早年,特別是在我們生命的前6個月,就遇到了和媽媽分離的情景,在最早的那個時候你不能待在媽媽身邊,你每天看不到他,她不能給你喂母乳,你也不能跟媽媽互動,不能摸到她,這樣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很嚴重的創傷,在心理學上。那么就會影響他安全感的形成,這樣的孩子,就是在他長大以后,他就會覺得,他可能平時還好,但是內心一靜下來,總會有一種不確定的,覺得這個世界不太踏實,不太安全的感覺。
安全感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也就是父母親的關系,父母親關系好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會很足。因為他知道爸爸媽媽之間有愛,他能把這個愛給我,那么我的存在也是被歡迎的。如果父母關系不好,孩子很容易就會歸咎到自己頭上,他覺得我的存在是有罪的,因為孩子吸收信息,跟我們成人不一樣。他沒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別是在生命最早期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的理性思維可言,他甚至不具備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他接受到的信息,他心里面會有一個反應,他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這是人的一個本能。
各位就是好多人在養育的時候,她不太注意這一點。當父母親關系不好,特別是一個父親對母親的支持不太夠的時候,母親可能情緒就不好,他就會常常處于一個低落的狀態,看到母親憂傷的臉,他就馬上想到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所以他就會把自己歸咎到一個有罪的,一個不該存在的狀況里面。我有一些個案,他們就會很明顯,很清楚的告訴我。我小時候媽媽總會對我們說,爸爸對我們不好,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開爸爸了。這個對人的傷害是很強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他會長長久久的尋找安全感,尋找我在一段關系中,我是有價值的,而不是有罪的。
所以安全感最重要的核心,來自于接納,如果一個人接納匱乏的話,他長大以后就一定會做一個反向的動作,他就會反復的尋求,自己是不是被接納,他會不停的從別人的眼里去印證,去驗證自己是不是被接納了。那么這個對象當然各位一定會想到,這個就是我們的婚戀對象了。
你想我們是不是都會在,比如說女生,都會在自己的男朋友,或者老公面前,會尤其的任性,放任自己那一點。而男性的話,他可能會用其他行為來驗證自己是不是被接納。所以這些行為背后是為了什么呢?是我們要去試探,當自己不好時,不順從時,對方會怎樣?我要確定對方是真愛我這個人,還是愛我身上的某一些表現,行為。所以我們為了求得這樣的一個確認,就會反復的去進行試探,各位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過這樣的一個行為表現?就是有時候會非常的任性,就是今天你堅持要一個什么東西,如果你的男朋友因為自己有事,你就會非常的不開心,而且一直找他要,一直找他要,這就是我們心里面的不安全感在隱隱作祟。另一方面,另一個極端,不安全感很強的人,他在婚戀當中就會小心翼翼,他是一種討好型的人,不敢不服從,不敢去得罪。因為他從在看到的,在心理的烙印,是自己的父母親因為自己的某些表現不好,他們就不接納自己,不允許自己。所以他很怕,他相信,自己一旦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對方就會不接納他,所以他在長大了以后,一旦遇到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的時候,他就更加會把自己藏起來,他不敢去表現,但是各位,如果把自己藏起來,其實就是你從關系當中已經退位了,那就沒有關系可言了。所以討好型的人,通常來說,后果都是不好的。甚至有時候討好型的人會成為婚戀當中受虐的那個人。
好,以上就是關于安全感,原生家庭里面第一個重要的因素。
(待續,下一期:獨立性)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