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愛變味?很簡單,壓抑自己對對方的憤怒!
我們身邊總是不乏父母與子女關系緊張的例子,父母對子女全心全意,盡己之力為其安排好一切,最后子女卻總是“不乖,不聽話”,無法避免地做出一些讓父母失望的事,甚至說出一些傷害父母的話?
曾經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說他的一個學生,在學校惹了禍,被父母打罵,兒子滿臉不屑地回答:“是你們自己要把我生下來的!”可以想象兒子此話一出,對父親的傷害。反過來,我們在為父親打抱不平感慨他養了個白眼狼的同時,能不能從兒子的話語里體會到他內心的憤怒,忽視做法的對錯,我們不難發現兒子是在用他言語上的反擊表達自己的情緒,雖然他做錯了事,但是不代表他就不能產生憤怒的情緒。
憤怒,與悲哀、喜悅、高興一樣,是我們眾多情緒里的一種,它們沒有好或者壞的區別,所有的情緒都是人的自然反應,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但是因為這些不同的情緒帶給人的生理和心理體驗不一樣,由情緒而引發的行為也不一樣。我們享受喜悅、高興時那種幸福的感覺,都喜歡大家開心地愉快地相處,其樂融融的氛圍,卻不愿意面對憤怒、悲哀這類讓人難受的情緒。憤怒自帶著一些攻擊性,當我們為了不傷害到愛的人,害怕憤怒和攻擊會毀掉自己在乎的關系,或者為了現實利益,大部分時候會習慣性的隱藏憤怒。但是情緒是一種能量,當你試圖隱藏或者掩埋它時,它其實仍然存在,潛意識會將攻擊轉化到另外的地方,例如,對自己的攻擊,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軟弱無能等等;又或者換一種方式攻擊,害怕表達憤怒的子女會采取不完成父母要求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攻擊,雖然他們看上去是這么努力的在學習,但成績總是上不去;再或者當我們連自我攻擊的理由都找不到時,這股憤怒的能量就會通過軀體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小麗,成長在大家認為的充滿愛的家庭里,家中獨女兒,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她沒有過多的嚴格要求,只有無微不至的愛,從小到大父母為她安排好一切,讀哪所學校,選什么專業,甚至畢業后就業,都由父母安排好了,小麗只需要乖乖跟著父母給她的人生規劃走。
在這樣看似無憂無慮的生活里,小麗卻失眠嚴重,經常半夜獨自坐起來哭到天亮,她漸漸發現自己沒辦法對別人發火,即使是對方做錯了,她仍不敢正面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她的手總是無法克制的發抖,嚴重時甚至沒辦法用勺子盛湯,檢查身體也沒發現原因。
小麗的第25次咨詢
這是她在咨詢師面前釋放得最徹底的一次,弱小的她淪陷在沙發里,恨不能整個人都被沙發環繞,雙手緊緊勒著抱枕,哭得無法自已。
在最后的一刻,她終于說出自己積壓20多年的憤怒:“爸爸媽媽,我真的好討厭你們!討厭你們從小你們就為我安排好一切!討厭現在你們給我安排的工作!討厭你們這樣的方式愛我!我身邊的朋友們都那么獨立,自主,自己能為自己的人生做主!而我還像溫室的小花,每天待在你們身邊!你們那么愛我,我甚至找不到生氣的理由!……”
小麗這才發現自己原來隱藏了這么多憤怒:對父母的安排不滿,但是父母那么愛她啊,做這些都是為了她好,她怎么能發火呢?她想獨自出去闖蕩,但又怕從小都在父母保護下長大的自己無法承受生活的苦,只得保持現狀,所以又產生對自己的憤怒……,最后這些攻擊的能量,終于通過讓她失眠、焦慮、手抖的形式表現出來。
那次以后,小麗回家適時的對父母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她告訴父母,“她很愛他們,但是不喜歡他們安排自己的人生!她想要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 然后她按照自己的意愿辭職換了喜歡的工作。 這些改變完成后,小麗發現,父母還是一樣愛她,并沒有因此跟她斷絕關系,而自己內在的能量也在新工作上得到很好的展現。
既然憤怒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情緒,所以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攻擊也不一定就會毀滅,不然每個人身上那么多的憤怒,早就把世界摧毀了。憤怒這種能量就像彈簧,只有你希望去消滅它,隱藏它時,它才會躲進潛意識里,積蓄到自己都沒辦法控制時,它的毀滅力量才有可能會展現出來。面對日常的憤怒,我們學著去正視,去接受,賦予自己勇氣將它表達出來時,它反而會變成關系連接的紐帶。好的情緒連接就像華麗的絲線,美麗卻不牢固,而適當的表達憤怒,發出攻擊之后產生的連接,就似柔韌的鐵索,讓關系更牢固,更持久。
說出我討厭這樣,才能將愛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