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治療歷程中的理論解析(一)
個人原創(chuàng)
劉露曦
發(fā)表時間:2016-04-08 11:41:29
1874
0
3

一.進入團體前
1.參與治療的動機
團體成員作為個體,帶著各自的議題來到這里,他們期待通過心理困境的突破實現(xiàn)更好的人生,每一個人心里都有“實現(xiàn)趨向actualizing tendency“,這是很珍貴的個體動力。同時,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人們一次次地重復創(chuàng)造和體驗各種困境,最深層核心的愿望是要突破這個困難,從這個視角來看,人生的機遇也是眷顧,這里飽含著生命動人的希望,在團體開始前向成員強調這點,本身會具有希望和增加正向期待的效果。
另一方面,比昂談到“人們作為一個團體來到一起,是為了保持這個小組”,這里,對個體的基本假定是,他們相遇是為了保持這個團體。當這樣的動力形成后,我們就有了將團體作為一個整體思考的基礎,他們會在整體動力方面呈現(xiàn)出這一個團體獨特的特質。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團體的成員會在某些問題上有普遍性,同時,他們也會在團體進程當中表現(xiàn)出作為一個整體的特征,這些特征都是去理解成員的重要線索,幫助他們識別自己的模式。
2.參與治療的準備
當開始訪談一個成員時,治療師把他看作需要指導的工作對象, 前期訪談中的教導性的內容主要是病態(tài)人際交往的知識和團體的工作方法,這部分可以幫助成員理解反思自己的個人議題,定向了團體里的工作內容,同時,也在建立治療性同盟,治療性同盟的建立能促進團體凝聚力,工作的效能,維系成員的正向期待以及留在團體里工作的動力。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3人已贊
作者文章
信仰對我們做了什么?
《血戰(zhàn)鋼鋸嶺》——信仰對我們做了什么? 最近在朋友的大力推薦下,去看了梅爾吉普森導演的新電影《血戰(zhàn)鋼鋸嶺》,影片改編自二戰(zhàn)上等兵軍醫(y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jīng)歷。他懷著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yī)的信念應征入伍,拒絕使用武器,拒絕吃肉,大家都左手拿槍右手拿炸藥包的時候,他背著一箱紗布和嗎啡就
1966
10
2
這個被一輛吊車改變人生的孩子
能不能發(fā)揮出每個孩子的潛力,關鍵在于這幾點
3250
15
2
劉嘉玲這樣的女人,換我也會喜歡
親密關系里關于對方的過去,不去打聽不去過問,不去侵犯對方內心的隱私,保留給他應該有的空間;愛屋及烏,因為我愛你,我相信你喜歡的也是好的,你決定選擇她,我也替你開心。
5392
52
1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