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一般資料
1. 人口學資料
張某,男,19歲,漢族,未婚,因家庭原因轉入新學校學習, 1990年生于東北XX省XX市,獨生子女。父親性格比較暴躁,企業老板,初中文化程度,籍貫山東省XX市XX村;母親性格剛強,某包裝公司經理,高中文化程度,籍貫東北XX省XX市XX村;父母都在東北工作,環境偏僻,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
2. 個人成長史
母孕健康,足月順產,發育正常,無重大軀體疾病史,無精神病家族史。嬰兒期,其父母在外地工作一直較忙,經常不在身邊,沒有時間照看,再加上東北氣候太冷,自幼張某隨奶奶在老家山東居住,于是張某對父母沒有感情,平時也從不提起自己的父母。童幼期,由于奶奶對張某非常溺愛,平時非常疼愛他,對他百依百順,遂在管教上出現諸多問題,形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但在張某4歲時,父母因感情不和離婚,張某由父親撫養,仍跟隨奶奶生活。在張某5歲時,父親再婚,婚后一年又生一子。在上小學時,張某在一次無意中聽到大人和同學談話,說到有的孩子“有人生,沒人教”后,認為是說他,感覺到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會受到別人欺負,同學們都會瞧不起他,因而很少主動和身邊的鄰居、同學、朋友打交道。在中學時期,學習成績一般,性格比較內向、敏感多疑,遇事易沖動。高中一年級時成績不好,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經常去上網聊天、玩虛幻游戲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從不會做飯,衣服也很少洗,一切都依靠年邁的奶奶。
3.精神狀態:意識清醒,注意力分散,思維正常,情緒低落,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動,言行基本一致。
4.身體狀態:近1個月睡眠差。
5.社會功能:基本能參加學校組織的教育學習和訓練,但學習效果差,上課精力不集中。和其它同學交流少,人際關系緊張。
6.心理測驗結果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T分:P=60 N=63 E=30 L=30
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56
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8
從心理測驗的結果來看,EPQ的T分P =60,N =63,E =30,L= 30,說明求助者為典型內向不穩定型人格,掩飾性不高,且孤獨、難以適應外部環境。通過SDS、SAS進一步測量,得分略高于標準分,且焦慮和抑郁情緒都屬于輕度。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入校學習1個月,心情郁悶,情緒波動較大,晚上入睡困難,不能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往,來心理咨詢中心求助。
個人陳述:在轉入新學校的路上,想了很多,比較擔心,自己年齡小,聽說學校里有的壞學生很難交往,常因瑣事欺負新入校的外地學生,情緒很不穩定;還怕同學知道父母離婚后,讓人瞧不起。在剛到學校當天,就看到他下鋪的同學見到他后就和別人竊竊私語,擔心是因為其內衣很久沒有洗,散發出的味道被取笑,心怦怦亂跳,雙手發抖。當晚,在休息時,從來沒有睡過上鋪的自己,懷疑下鋪故意在晃床欺負他,故而輾轉反側,一夜沒有睡好,又被同舍同學笑話了一番。在入校教育上課時,精力不集中,兩次打盹,被上課老師抓住,并當堂批評教育。這三次事情后,擔心老師因他表現差而討厭他,也怕其他同學瞧不起自己。與周圍的同學關系緊張,但又怕受欺負,所以又想參與到他們中間去,不知道如何去做。誰知,越緊張、越擔心,晚上睡眠質量越差。聽了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課之后,覺得自己心理不健康,主動來心理咨詢中心求助。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觀察:求助者在本校老師的陪同下前來咨詢的,衣著整齊,但較臟,舉止拘謹略顯緊張,雙手不住地搓動。情緒一直低落,在談到家庭和未來時哭泣,來訪者意識狀態良好,表達完整,主動求助。
開始跟張某交談時,張某不住轉頭看陪同老師,然后回答咨詢師的問題。在讓陪同老師離開后,張某的臉色轉好,表情較為放松,但仍不住地看門,并一再詢問能否保密。咨詢師問起張某跟奶奶一起生活的情況時,張某承認奶奶對他很好,平時非常疼愛他,對他百依百順。問他想不想爸爸、媽媽時,張某說不想,因為父親工作忙、又有了新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也很少關心他,母親自從離婚后從沒來看過他。咨詢師問張某在學校是否有人欺負他時,張某承認他只是懷疑同宿舍的同學嫌他臟,有異味;懷疑下鋪的同學看不起他,在他睡覺時故意晃床,導致他有時入睡困難。
他人反映:陪同老師反映,張某從入校后,精神一直不好,睡眠一般,經常無精打采的,在入校教育課堂上,打盹,精力不集中;夜間查鋪時,經??此诖采戏瓉砀踩?,不睡覺。同宿舍的同學反應,該生與其他學生交往很少,不愛說話,總是表現的多疑,內向。但是,愿意幫助別人,能主動幫助他人,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學校老師經與張某家人電話聯系后,得知從小性格內向但較為沖動,自卑,獨立性差,一直在他奶奶爺爺的呵護下生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在中學期間,僅和鄰居的孩子玩,其他好朋友也不多。
四、評估與診斷
(一)從上述攝入性會談中獲得如下資料:
求助者提出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擔心別人因他生活不會自理,而瞧不起他,且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去,而感到痛苦。
1.自述與觀察(求助者的自我體驗、行為表現)
① 怕同學們知道父母離異后,讓人瞧不起;
② 聽說班里有的同學很難交往,怕受欺負而擔心;
③ 看到別人竊竊私語,擔心是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導致的有異味,怕被別人瞧不起;
④ 懷疑下鋪的同學故意晃動,故而有意欺負他;
⑤ 擔心老師因他表現差而瞧不起自己;
⑥ 雖然是老師陪同前來,但是其主動求治。
2.相關資料(求助者的自我回憶與陳述)
① 自小受溺愛,依賴性較強;
② 聽到別人談論有的孩子“有人生,沒人教”后,感到因父母不在身邊而自卑;
③ 因到新學校后,生活自理能力差,怕別人瞧不起,而進一步增強了自卑心理。
(二)心理狀態的評估
1.生物性因素:經學校醫院對張某的身體和神經系統的檢查,機體器官功能正常,可以排除生理機能病變的可能。
2.社會性因素
A.生活環境:自小父母工作很忙,無暇看管孩子,缺乏關愛。奶奶過分溺愛、嬌慣,造成依賴性格。
B.社會事件:兒時,父母離異,無意聽到大人和同學談論“有人生,沒人教”,產生自卑。
C.缺乏社會支持系統:交往面窄,與同學之間關系差,缺乏自我調適能力。
3.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心理因素:
對現實問題的誤解和錯誤觀念:擔心在學習期間生活自理能力差,害怕別的同學取笑。老師批評自己,認為會引起別的同學更加看不起自己。
(三)診斷
綜合分析所獲得的臨床資料,求助者的不良情緒體驗有明顯的原因,是因擔心別人瞧不起他,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去,而感到痛苦。反應程度還在理智控制之下,還能參加入校教育,只是成效差。癥狀始于童年缺乏關愛,心理自卑等情結的影響,現受近期轉校這一重大事件的影響,自卑心理增強,與人交往困難。不良情緒反應時間已有1個月,為近期發生的,內容尚未泛化,反應強度不太強烈,思維合乎邏輯。綜合臨床癥狀及量表測評結果,根據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對求助者問題持續的時間、強度和典型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進行分析判斷:求助者的心理與行為異常表現屬于一般心理問題的適應困難。
(四)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鑒別: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張某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統一,具有一定的自知力,主動要求解決問題,精神活動內在協調性一致,個性相對穩定,無幻覺和妄想,排除精神病的可能。
2.與神經癥鑒別:求助者雖然存在抑郁、焦慮、猜疑等癥狀,但時間持續短,未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和邏輯思維,且求助者的心理沖突帶有明顯的道德色彩,與神經癥性的心理沖突的變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經癥。
3.與嚴重心理問題鑒別:嚴重心理問題的反應強度強烈,反應已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病程大于2個月。而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并不嚴重,不良情緒反應時間有1個月,為近期發生的,反應強度不太強烈,內容尚未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持續的時間也較短,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4.體格檢查沒有異常報告,無器質性病變。
五、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的評估與診斷,同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具體目標:認識產生入校適應困難的主要原因,學會正確歸因,調節不良情緒,能通過入校教育驗收,正常投入學習中。
最終目標:通過心理咨詢,使求助者健全人格,改變認知,學會自助,,適應新環境,做具有良好品質和掌握一定生存技能的合格學生。
近期目標:改善其當前不適應的具體狀態;能正常投入上課和訓練等入校教育學習。
長遠目標:完善求助者的個性,塑造人格,提高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環境適應能力。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方法與原理:采用認知療法中的合理情緒療法改變求助者不正確的認識,幫助求助者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其原理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要解決求助者的情緒問題,應該首先找到他對事物的評價和解釋,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改變這個不合理的信念。
通過改變求助者對己、對人或者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所呈現的心理問題。首先:咨詢師需要幫助求助者達到三種領悟,即:①使之認識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后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②他們因此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③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各種癥狀。其次,幫助求助者去探討他所持有的對己、對人以及對事的看法,從中發現與求助者在認識過程中的錯誤信念;最后,幫助求助者去練習用合理的、功能性的、健康的信念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看法和態度,從而產生積極、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七、咨詢過程
咨詢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計劃咨詢6次):
(一)第一階段:診斷階段(第1次、第2次咨詢)
目的:收集資料,建立咨詢關系,進行心理診斷,確定咨詢目標,與其共同商定咨詢方案。
方法:會談法、心理測驗法。
過程:
1.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臨床資料,通過關注、共情、理解等技術與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2.做EPQ、SDS、SAS測驗
3.根據臨床資料,并結合心理測驗結果,使求助者相對客觀地認識、了解自身的情緒、個性特點。
4.根據求助者的咨詢目的,共同協商并初步確定咨詢方案。
簡單體驗冥想放松訓練(體驗緊張-放松的感覺),緩和放松情緒。
咨:請閉上眼睛,現在開始想象,你一個人躺在海邊的沙灘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心情愉快、舒暢……是不是很放松?求:點點頭。咨:從頭到腳開始作冥想放松“緊張—緊張---放松---放松”。最后,找一個自己最舒服的姿勢,想象著自己慵懶的躺在軟軟地沙灘上,面帶微笑,漸漸地進入夢鄉。
5.布置作業:
每天做一次放松訓練,調整精神狀態。
咨詢對話節選(選自第2次咨詢):
……
咨詢師:能談一談那天上課你睡覺時,老師與你之間發生的事情嗎?
求助者:那天天氣太熱,上課后,因前一天夜里床晃的厲害,很煩下鋪,但又不敢說,所以一夜沒有睡好,困極了,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后來感覺有人在拍我,睜眼一看一位警官在盯著我,我嚇了一跳,馬上站了起來,警官批評我,要認真聽課,不要再睡覺了。當時我怕極了,感覺周圍所有的人都在盯著我看!
咨詢師:當時,老師除了不讓你在課堂上睡覺還批評你別的了嗎?
求助者:沒有。
咨詢師:那你認為老師做法對不對?
求助者:對,可是我怕極了,怕所有人都會因為老師這次批評我,會另眼看我、鄙視我。
咨詢師:你是怕所有人會因老師批評你而把你當成討厭的人?
求助者:是的。
咨詢師:那你參加入校教育以來,只有你在課堂上挨批評了嗎?
求助者:當然不是!
咨詢師:那你現在能說出幾個受批評的同學的名字嗎?
求助者:嗯……想不起來了。
咨詢師:你可以試著與那位老師或者其他同學溝通一下,看看他們的反應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一樣?
求助者:好的。
(二)第二階段:咨詢階段(第3次到第5次咨詢)
目的:進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正確評估自己的情緒;引導求助者認識、糾正其不良認知和錯誤歸因;重建反應模式,學會合理評價、正確自我定位。
方法:會談、合理情緒療法
過程:
1.反饋:放松訓練能緩和煩躁不安的情緒,白天精神狀態有所恢復。
2.運用合理情緒療法,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⑴ 介紹ABC理論,使求助者能理解并接受合理情緒療法,認識到信念對情緒和行為的影響。
⑵ 找出生活事件(A)
看到別人竊竊私語;因轉入新校;聽說有壞學生;睡在床上感覺在晃;因上課打盹被老師批評教育。
⑶ 找出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及思念(B)
①看到別人竊竊私語,感覺自己身上有異味,認為別人在偷說自己,以后會遠離自己、還會受到別人欺負。(絕對化)
②認為學校有壞學生,一定會受欺負,感覺自己下鋪的同學故意晃床,欺負他。((糟糕至極 絕對化)
③因父母離異,認為前途無出路,一切都完了。(以偏概全 糟糕至極)
④因上課打盹被老師批評教育,是糟糕透頂的事情,所有同學都會因此而瞧不起他。(糟糕至極 絕對化)
⑷ 指出情緒和行為的結果(C)
情緒低落、自卑,晚上入睡困難,因害怕被別人瞧不起而不敢與其他同學交往。
⑸與不合理信念辯論(D)
學會合理的思維方式:
①看到別人竊竊私語,感覺自己身上有異味,認為別人在偷說自己。求助者把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絕對化,性格內向,敏感多疑。有什么證據能證明別人一定在議論你呢,還有可能在議論別人呢?不能自己想當然。
②求助者認為學校也一定有壞學生,而且一定會欺負自己,這是一件糟糕至極的事。其實并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壞孩子,即使有壞學生也不一定去欺負自己。感覺下鋪的同學故意晃床欺負他。主要原因是求助者在家的時候從沒有睡過上下床,對床晃動不適應。
③一個人家庭不完整,并不能說一切全完了,不能說這件事就會決定一個人的現在和將來,未必沒有出路。
④因上課打盹被老師批評教育,是糟糕透頂的事情,所有同學都會因此而瞧不起他。在學校接受教育,一次的批評并不代表老師從此就會討厭這名同學了,別的同學更不會因此而看不起他,甚至都不會注意到他!
⑹ 通過辯論,使求助者認清自己不合理信念與情緒和行為的關系,從而舍棄不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信念。
3.布置家庭作業:讓求助者列出自己平時所遇到的一些事件(A)和結果(C),然后在寫出符合自己情況的常見的不合理信念(B),一一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的合理信念,最后寫出得到的新情緒和行為(E),在此基礎上,收集老師及周圍同學對負性事件的看法,再與自己的看法作對比,通過對比可以檢驗之前的信念是否正確,從而加深鞏固新的合理信念,寫下咨詢中學到的合理的思維,對自己不合理信念做進一步的分析。
通過前5次的咨詢,求助者基本上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對自己出現的問題的原因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并在咨詢師的指導下通過對家庭作業的分析,進一步反思自己,知道自己以后遇到問題該如何去做,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第三階段:鞏固階段 (第6次咨詢)
目的:總結咨詢的全過程讓求助者對自己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日常學習乃至今后生活中,充分運用這一理論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最終朝健康人格的方向發展。
方法:會談法、心理測驗法
過程:
1.回顧咨詢全過程,強調咨詢要點,使求助者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
2.請求助者總結咨詢中的要點,使求助者加深印象,并總結咨詢體會。
3.進行對比測驗: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T分:P=32 N=34 E=42 L=30
抑郁自評量表(SDS)標準分:49
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47
4.鼓勵求助者把合理的認知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情緒的管理能力。
八、咨詢效果評估及總結
咨詢師認為求助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問題的困擾。學校老師的觀察、其他同學報告的情況也印證了來訪者的轉變。
求助者的滿意度:求助者對咨詢師及咨詢效果非常滿意。
(一)自我評估:經過咨詢,求助者自述情緒狀態有明顯改善,不再擔心被同學欺負,能習慣上鋪睡覺,與人交往的主動性增強了,也適應了新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
(二)老師評估:性格較以往開朗了,自己的事情學著自己做,人際交往主動性增強,堅定了積極學習的信念,已經能夠比較積極地進行正常的學習、參加文娛活動、生活和人際交往。
(三)治療后心理測驗對照顯示,各量表分數都有顯著好轉,咨詢效果較為顯效。
(四)咨詢師的評估和咨詢總結:經過幾次咨詢后,求助者基本改善了心理問題,情緒穩定,精神狀況良好,睡眠良好,老師和其他同學反映張某改造表現明顯好轉,能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學習,對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也不再采取回避的態度,人際關系得到較大改善,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的熱情逐步提高。通過跟蹤回訪,咨詢已達到預期目標。求助者情緒穩定,獨立性增強,積極學習,有學習更多知識的愿望。
給力專家平臺(http://www.geilizhuanjia.com/)
二級心理咨詢師 李麗(ID:10175)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