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理文章 >

心理學家告訴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學家告訴你什么是安全感
轉載文章 發表時間:2015-02-12 10:30:59 1048 0 0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概念,見諸眾多的心理學理論觀點之中。對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論學派的觀點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點對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中的安全感理論進行總結,并探討與精神障礙特別是神經癥的關系,提出安全感的定義。

一、精神分析理論關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的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個體的弱小、男孩的閹割焦慮以及自卑情結對一個人成長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經癥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弗洛伊德假定:當個體所接到的刺激超過了本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號焦慮”、“分離焦慮”、“閹割焦慮”以及“超我的焦慮”。后來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觀點,總結出神經癥癥狀的形成過程,認為:由于現實沖突的無法解決而產生焦慮情緒,進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中,以期得到某種安慰、平衡。換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沖突、焦慮、防御機制等都是由個人幼年及成年階段某種欲望的控制與滿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張兒童人格的形成復演著人類心理的發展過程。在幼年時期,兒童完全依賴父母,父母給兒童施加種種界限和禁忌。此時的兒童雖然沒有自由,卻有著非常穩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變得越來越獨立,同父母的聯系日益減少,這一發展過程的直接結果是兒童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喪失,因為他要單獨的面對社會,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按照弗洛姆的觀點:現代社會給人們以極大的自由,但與此同時,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現代人與社會、與他人的聯系日益減少,個人的責任日益增大。現代人日益缺乏歸屬感,經常體驗到孤獨和不安全。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但她特別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決定論觀點,她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于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個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基本焦慮。“當父母對兒童實施直接或間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為;對兒童個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誠的指導;輕蔑的態度;過分頌揚或缺乏贊揚;缺乏令人信賴的溫暖;使兒童在父母的爭吵中選擇一方;負擔過多的責任或不負責任;偏袒、隔絕同其他兒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視、不守信用;充滿敵意的氣氛”等等方式來對待兒童時,兒童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基本敵意。但由于兒童自身的渺小和無助,兒童又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必須壓抑對父母的敵意,這種壓抑的直接結果導致兒童把敵意投向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使兒童認為世間的一切任何事物對他們來說都充滿了危險,這就導致了不安全感的產生并進而轉化為基本焦慮。

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別重視人際關系對于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依照沙利文的觀點,人類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會制約的,兒童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意識到,有些滿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贊許的,兒童必須調節自己的行為,適應父母的標準,以獲得安全。隨著兒童的成長,不僅父母,教師和其他一些社會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會使兒童體驗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滿足的要求可能被社會拒絕也會使之體驗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適感,或被稱之為焦慮。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提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發展的課題是要個體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嬰兒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護人的良好照顧,尤其是母親,如能夠對嬰兒采取慈愛的態度,并且這種慈愛是經常的、一貫的和可靠的,嬰兒就會覺得舒適與滿足,會產生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基本信任的獲得是兒童的第一個社會成就,是嬰兒自我統一性的基礎。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可以看出: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父母(尤其母親)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客體,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如果能夠給與孩子足夠的愛,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愛,孩子就會體驗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對與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二、人本主義理論關于安全感的研究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他現今聞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當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后,第二層次的需要就出現了。個體變得越來越對尋求環境的安全、穩定和保障感興趣,可能產生了發展某種結構、秩序和某種限制的需要。個體變得憂慮起來,不是與饑渴這樣一些需求有關,而是和他的恐懼和焦慮有關。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馬斯洛還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又稱S-I問卷)。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

對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馬斯洛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視;感到孤獨、被遺忘、被遺棄;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悲觀傾向;總傾向于不滿足;表現出強迫性內省傾向,病態自責,自我過敏;罪惡和羞怯感,自我譴責傾向,甚至自殺傾向;不停息地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出各種神經質傾向、自衛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則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感到歸屬,感到是群體中的一員;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樂觀傾向;傾向于滿足;開朗,表現出客體中心、問題中心、世界中心傾向,而不是自我中傾向,自我接納,自我寬容;為問題的解決而爭取必要的力量,關注問題而不是關注于對他人的統治;堅定、積極,有良好的自我估價;以現實的態度來面對現實;關心社會,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外界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影響,每一個作用于有機體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種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來被解釋。我們會看到,安全感強的人具備較高的接納和自我認同,而不安全感強烈的人往往隱藏著強烈的自卑和敵對情緒。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與Mittelenmn一起提出十條心理健康的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三、安全感與神經癥的關系

在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中,往往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兒童從父母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是父母采用的負面的教養方式,如:不尊重、鄙視、譏諷和羞辱,刺傷了兒童的情感,損害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擺脫不了。這些體驗的缺乏往往造成他們過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贊賞和認可。這種渴望激發他們過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績。但是會出現自我要求過高的危險,他經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終。一般情況下,即使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滿足他們對生活和愛的更高渴望。這些人總是體驗著他們童年時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夠、不滿足或不可愛——在兒童時期沒有滿足的愛,會在后來的生活中執著的、神經癥性地不斷的尋求。

Asdhaffenberg明確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認為不安全感與神經癥的產生有密切的關系。其后,K.Schineider(1958)發展了這一關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類型”,認為代償性的過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釋多種多樣的神經癥行為。我國學者,如鐘友彬、許又新教授等人強調不安全感與神經癥發病有密切關系。鐘友彬教授特別指出:強迫的核心是恐懼和不安全感,如對傳染病恐懼的強迫性洗手,和對門鎖的反復性檢查,均是出于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擔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們認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系,即基本人際信任,才能積極地發掘自身的潛力,才能有人性及價值的較充分的實現。不安全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基礎心理特征,當它在比較一般的范圍內的時候,就不被當作是病態的表現。不安全感是許多心因性精神障礙最根本的人格基礎,沒有安全感,就沒有自我接納,就沒有人際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導致精神障礙。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經癥的共同人格基礎。當出現不安全感卻找不到恐懼對象的時候,表現為焦慮癥;當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緊張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輕則是社交焦慮,重則是社交恐怖癥;當對自身的健康狀況極度沒有把握的時候,就表現為疑病癥;在感到極端不安全并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控制結果失敗后仍未放棄的時候,就表現為強迫癥,在控制不讓客體喪失的意志努力失敗后導致絕望的時候,就可以表現為抑郁性神經癥。通常,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緩解心中的不安全感,從而獲得安全感,甚至是過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維和行為方面,通過利用科學、宗教、迷信、自我發明的個人迷信、思維(包括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和行為控制等方法來實現。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一些個案,由于早年生活經歷中缺乏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導致成人之后面臨著許多情緒的困擾,而這些情緒的困擾多來自于他們并不滿意的人際關系,包括與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與戀人、配偶的關系。他們要么是退縮、回避,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要么強硬、固執,很難與人形成親密的人際關系。表面上看來,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極要面子,實際上,這種自尊是虛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現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納和認為自己有價值。人際敏感是顯而易見的結果,相應的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

在以上諸多關于安全感的研究當中,均未給出比較明確的有關安全感的概念。江蘇省徐州精神病院沈學武等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編制安全心理自評量表,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檢測神經癥,但一直未見其量表的公開發表及使用。為了便于對安全感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在綜合上述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神經癥及健康人群的訪談經驗,試提出安全感的概念: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在安全感概念的基礎上,我們編制了安全感測評量表,該量表不僅適用于神經癥的檢測,同時也適用于正常人群的安全感程度的評價和檢驗(待發表)。量表包含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兩個因子,經檢驗: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效度,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安莉娟/叢中]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

服務與支持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APP
給力心理
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高清中文字幕免费观在线|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一级女性全黄生活片免费看| 日本娇小xxxⅹhd成人用品|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观看 | 一级成人理伦片| 日本www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美女18隐私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女人让男人桶30分钟在线视频 |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真实乱对白| 东北壮汉gayxxxvideo|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456|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1000部又爽又黄无遮挡的视频| 日本韩国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下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二三四视频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看|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色多多成视频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乱码字幕午夜无线观看| 夭天干天天做天天免费看| 一进一出抽搐呻吟| 日韩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成人国产系列|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