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消沉了整整一天,大概受生理期影響,也受霧霾影響,看什么都不對了。寫文章立了三個標題,每個標題之下,寫到一千字的時候,因找不到感覺而放棄。
昨天得知,五歲兩個月大的女兒,乳牙未掉卻萌出了恒牙,在我的認知里,這太提前了。我開始反思——甚至是反悔是不是某些食物不該吃,我擔心她早熟,早早地情竇初開,不思學業談戀愛,讓我過早當外婆。
不知不覺地,她就要換牙了,是不是不知不覺地她就青春期了、我就更年期了?
想象女兒拔牙的場景——這種情況乳牙要拔掉,滿嘴流血,仿佛在剜我的心,她以后結婚生子的事實我如何能接受?
我現在連生理期內分泌紊亂導致的不良情緒都疏解不了,如何去對抗強大的更年期,到時豈不是整天要死要活,鬧得雞犬不寧,然后打心眼地嫌棄自己?
……
那樣的心境中,一切都是死循環。
然而,一夜過后,我又滿血復活地開工了,我的心境翻篇了,從昨天的抑郁翻到今天的平和??陀^原因上,我昨天下班練了瑜伽,十點睡覺,晚上睡得沉,體力恢復好,早上六點起來看了一小時的書。
主觀上,我受到了一席話的點醒,來自一位資深的精神分析老師的話。老師說:“精神分析讓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關系。精神分析很基礎的一點,是言說自己,讓自己有言說的空間,聽到自己的聲音。精神分析讓我們找回自己作為獨立主體的位置。”
精神分析是一種高貴的精神體驗。
一個人的認知,如果比作一個圓圈,圓圈以里是已知的部分,圓圈外圍是未知的部分。一個所知不多的人,他能意識到的未知部分并不多。一個所知甚多的人,他能意識到的未知部分是很多的。這仿佛是個悖論:所知越多,所不知也越多。
我們為什么要不停地求知,因為強大的認知可以抵抗死亡的焦慮。人類幾千年的發展,積淀了豐富的知識、框架、理論,來描述解釋我們所處的地球、太空、宇宙,以及風尚、意識、文化、精神。我們知道了我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知道得越多,心里越有把握。
對待未知的部分,我們有著困惑、好奇,也許還會有恐懼。這時候,我們需要把自己當做分析的對象,看看這些“知”和“未知”一起編織的脈絡紋理,去處理好自己的困惑、好奇和恐懼。精神分析是探索性的,適合有探索精神的人。
人生而孤獨。因為,每個人最終只能獨自死去,回歸到原初的黑暗中。從哪里來,就回到哪里去。
昨天讀了一篇文章,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村里一位老人查出絕癥,然后一天都沒消停過,甚至要燒掉房子,想要家人跟他一起死。然而,《最后的演講》一書中,得絕癥的老人卻選擇了以平和的方式來面對死亡,在最后的三個月,也繼續工作到深夜,做好安置妻子的善后工作,享受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那位村莊里的老人,大概從未有過關于死亡的思考,這個事實猛然降臨時,他面臨的是一個未知的黑洞,伴隨一種將被吞噬的恐懼,所以行為上是張皇失控的?!蹲詈蟮难葜v》里的老人,有足夠的認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為了不留遺憾,就從沒懈怠過,死亡將要降臨時,是從容不迫的。足夠豐富的認知加上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如此。
哲學的三個終極思考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我們知道自己的期限,知道了不可把握的首尾,我們可以把握好中間的部分,中間那部分,是用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
精神分析,就是找尋“我是誰”的過程。不同的人群居于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科技產物、不同的價值體系中,我們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的進化、我們的基因、我們的天性,又都是相同的。
在這些相同的宿命和相異的命運中,我們面臨的沖擊、困惑、矛盾,時刻沖撞著我們。小而到生活事務,大而到生死思考,如果這部身心靈一體的精密機器哪里出了點閃失,可能就應付不了紛至沓來的信息和壓力,導致的就是不適應乃至疾患,需要重新調試,重新找回自己,重新啟動。
曾奇峰老師說過,精神分析是一門育兒學,也是一門人格鑒賞學。
育兒中,家長消化了自己的焦慮,賦予孩子識別、表達、轉化的能力,既能給孩子安全的抱持,又能給孩子合理的牽引,使孩子能夠在未來生活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潛能。
人格鑒賞中,有的人事事都做對了,事事都順心,但是他依舊找不到自己。事事做對,陷入呆板的程式化中,是看不到一個人的活力和人格魅力的。此時,精神分析就起到重新調試、恢復出廠設置、重啟、激活的作用。
這時候,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相應地也得到了解答。
時代的急遽發展,科技在人和人之母體——自然之間,筑起了一道高墻。冰凍十二年的人工受精卵被重新孕育,分娩成新生兒。在與自然的游戲中,時空界限被打破,我們似乎獲得了一些能力,卻依舊對抗不了疾患和死亡,焦慮與日俱增。
人依舊是孤獨的。但是人人都孤獨,并且我們一起來分享孤獨時,孤獨成了資源和財富,我們就不那么孤獨了。
以我昨天的焦慮,若非一番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探索,一天的時間是不能夠消解的。今天,我看到的是,女兒長大了,我的血液在她的身體里,煥發著活力。其實這個年齡換牙,也不算很早。
女兒換牙只是個誘因,誘發了我心里關于未來的不安。而這些不安,是否承襲了父母一輩“生而多艱”的精神傳統,卻偏離了我原本應該具備的認知?我安撫好這部分憂慮,言說自己,重新調整了內在的秩序,重新分區、清理磁盤,釋放出更大的儲存空間,內功又加一分,就又能夠笑而祝福,寬和以待。
文:馮羽林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