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情況]
這是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來信,來信說:“我這人,整天不高興,覺得自己每天都碌碌無為,而且還會給別人造成麻煩。我的性格比較內向,也不太愛說話。其實我也想像別人一樣,性格開朗,善于言談,但我卻不知與同學說什么。我想說的,我所想的,我覺得與其他同學不一樣。所以我不愿與同學說話,總覺得別人都看不起我,這種心情一直困擾著我。我會把自己做錯的事、別人也許并不在意的事反復思量,認為是自己的錯, 自己太笨,因而很難過,甚至會在別人沒看到的時候哭,總是處于苦悶狀態。我最難過的還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在晚上睡覺時,我會想起一天里發生的事,如果有不順心的事,我會總想,并且會非常難過,這樣我就非常地難以入睡。睡不著,我又難過了,因為我會想明天的課,晚上睡不著,白天上課會打瞌睡,耽誤課,這樣我就更難過。我非常痛苦,心情也總是處于壓抑、郁悶的狀態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給您寫信的時候是我最痛苦的時候、最難受的時候,我想向您傾訴,想問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應找心理醫生來看看?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分析]
這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其實就是一種不良情緒即抑郁所致。
抑郁表現為少言寡語、孤獨沉默、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憂心忡仲。對一切事物都缺乏興趣和參與的動力,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點兒細小的過失或缺點也會帶來無盡的煩惱和懊悔,總是過分自責,自怨自艾。遇事總往壞處想,認為自己是無辜的人和不受歡迎的人。對別人,又總認為樣樣比自己強。這種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們自己也常訴說倦怠無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嚴重者甚至會萌發輕生念頭。
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頗多。(1)從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視和虐待,在學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嚴重挫傷了自尊心。(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別人的歧視,易形成過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點;再遇不測,一點點的失敗、挫折等都會使他們郁悶、耿耿于懷,使抑郁的性格越發明顯、嚴重。(3)生活過于單調,思想閉塞,缺乏與人交往的機會,情緒長期受到壓抑。(4)家族中發生了重大不幸,學習又力不從心,心理負擔過重等。(5)責任感過強,對事物要求過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自身,導致對自己失望,恨自己無能,形成抑郁的個性。
[方法]
1.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如果一直感到悶悶不樂、心情壓抑、悲觀失望,那么就要幫助小學生勇敢地、主動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告訴家長、教師和朋友,這樣教師和家長才能密切配合,為小學生創造一個愉快的生活環境,盡量安排、吸收其參加集體活動,增加與同學交往的機會。
2.向好朋友傾訴。讓好朋友了解自己,他們的開導與關懷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小學生了解到人人都有不幸,還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責任也不全在自己,從好朋友的口中可以知道真實的自己,從而增加自信。
3.學會達觀。所謂達觀,就是要懂得社會與人生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萬事如意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有如意之事必會有不如意之事,正如古語說“人之逆境十之八九”,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如意之事未必就是壞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要泄氣、束手無策,再大的困難總有解決的辦法,解決不了又能怎樣?順其自然不強求。不必把一時的困難看成是永久的困難,或把局部困難看成是整體的困難。許多事情,只要能用樂觀的精神、用發展的觀點來想一想,抑郁就會煙消云散。
4.助人為樂。一味地自怨自艾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假使真的做錯了事情,那么可以通過幫助受害者來解除自己的心理負擔。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會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充滿對未來的信心。
5.建立心理防御機制。采用“合理化”機制,即尋找引起憂愁、郁悶的事情發生的“合理”原因,以彌補心理上的創傷。或躲進一個僻靜的角落自言自語,或寫日記、寫信,把憂愁不滿宣泄出來,會輕松不少。
6.體育療法。體育鍛煉是提高人們情緒的良藥。鍛煉可以使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變化,進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由于鍛煉是個人在親身體驗,而不是坐著不動,所以,鍛煉后可以給人一種輕松和自主的感覺,有益于克服抑郁所帶來的孤獨感。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