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行為筑造孩子心理結構
作者:藍月
朋友五歲多的女兒“小豌豆”和我一起到超市購物,我們先在超市的快餐店進餐。
鄰座一個與豌豆差不多大的女孩正吃著東西,一邊的父母和奶奶都在關注著她。這孩子很可愛,一會她將面包屑掉在桌子上,她母親非常愛清潔,總是立即去擦掉,還不停地吩囑她說:“小心點,別打翻了可樂”母親多次重復著這樣的話。我心想,這母親很有社會公德心,但是這位母親如果老重復這句話,“打翻”這個詞會注入孩子大腦,會把孩子的心理視覺引向不要的方向。簡單的一個道理:你學騎車時,如果我怕你撞了右邊的柱子,就對你說:“你別看那柱子”是一樣的道理,當我不斷對你講“不要看柱子”時,我已經將你的心理視覺引向那柱子了。我們應是想要什么就說什么,說什么就是在強化什么。我正想著,孩子還真把可樂給打翻了。母親非常生氣地數落孩子。孩子的爸爸開口說了一句什么,孩子的母親情緒更加激動,爸爸不再吭聲了。奶奶遞給孩子紙巾擦眼淚,孩子的小手抖動著不敢去接。全家都很緊張,一家人草草收拾離開了。
“一杯可樂幾塊錢?這樣值得嗎?”說話的人是斜對面一位婦女。她與一位男士陪著一個比小豌豆大一點的男孩。這位母親把一塊帶有包裝的食品往孩子嘴里送,孩子吃一點她把包裝紙往下撕開一點,夫妻倆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我不由想起那鳥窩里張嘴吃食的小鳥。我心想:這位母親很保護孩子,如果母親能訓練孩子自己吃東西,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就很快訓練出來了。小男孩母親看我在注意她,更來勁了,還說了好些評價那孩子的母親如何不愛孩子的話。我有些不敢茍同她的看法,因為我堅信每位母親都是愛孩子的,關鍵是怎樣的愛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那位母親只是因為不能接受孩子造成的不良結果,哪怕是打翻一杯可樂這樣小小的后果,她都承擔不起,這樣的母親心智是極為脆弱的。打翻可樂的孩子在母親這種行為的影響下,不但不能訓練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而且很容易對出錯產生恐懼,如果形成思維障礙,很可能導致以后不敢面對不完美,更聽不進去他人的不同意見或產生人格方面的問題。
我斜對面那小男孩此時把碎面包往地上扔,清潔工都來掃過幾次了。母親的耐心使人很感動,但是如果她能教育孩子愛護環境的話,那小男孩一定能增加不少“好孩子”的體驗。
他們走后,小豌豆拉拉我,我順著她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剛才那小男孩坐進了購物推車里,父親模樣的成人推著小孩子走。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想:這樣的孩子習慣于理所當然地接受照顧,長大以后可能會缺少感恩的心。從小習慣于享受的孩子,如果在成人后做錯了事情,面對挫折會表現得極為脆弱,因為他從小沒有訓練出承擔責任的習慣,成年后即使絕頂聰明,也難以肩負重任。
這時小豌豆問我手推車在哪里,我就順口說讓她自己去找一輛過來。小豌豆一臉不高興把嘴一撅說:“我不知道在哪里。”我四下一看,想起來車就在樓下,就對小豌豆說:“豌豆:要是你一直說這樣的話,長大了參加工作,你的領導讓你去辦事情時,你也會對你的領導說‘我不知道’。可是你很聰明,我知道你一定能找到推車的”。她聽我這樣一說,開心地走了,一會兒就不見人影。此時,我心里有點害怕了,擔心她走丟了。正著急,小豌豆高興地把推車推了過來,我高興地抱住了她。小豌豆一邊興奮地對我講起拿推車的經過,一邊要爬到車里去坐,我說:“小豌豆長大了,你可以幫忙推車嗎?”為了表示欣賞她這么快找到車,是很能干的孩子,我特意獎勵她一塊冰淇淋。可剛拿到手咬了一點,冰淇淋上半段就掉到地上,小豌豆氣得眼淚都掉出來了。我拿了一張紙讓她自己把掉在地上的包起來扔進垃圾桶,我一邊告訴她:“知道嗎?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學會承擔自己造成的后果,讓自己好好的品嘗一下什么叫‘失去’的痛苦!"
這之后,我又對她說:“你會‘開車’的話就會變得更能干了!”小豌豆立即說:“讓我來”,她推著車雄赳赳地走在了前面。
我想想,在出錯時如果尋找方案,能啟發她的思維發展,于是就問她:“如果不讓冰淇淋掉到地上,你可以采取哪些辦法?”“我可以先坐在車里你再把冰淇淋給我。”看來她心里一直在羨慕那個比她大的男孩能坐在推車里。她接著說:“還可以讓你推車,我兩只手把它拿穩了再吃。”我直夸她。看著此時走在前面的小豌豆,我想起了那個坐在推車里的小孩,與小豌豆比,她與男孩的成長將是什么樣的差別呢?正想著忽然聽小豌豆高興地對我說:“我還可以站在旁邊吃完了再走”小豌豆眼里閃著智慧的光,眼睛忽閃忽閃的,比吃了一塊冰淇淋還要精神。我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摟著她說:“小豌豆:你辦法真多,剛才你主動的推車,還能說‘讓我來’了,你真是個很有智慧的孩子啊”。
說真話,我非常想再為她買一塊冰淇淋,但是,為了訓練她。我克制了自己。
回到家,小豌豆還沒邁進門就開始對她媽媽描述自己的感受,還告訴她母親:“你可不能對你的領導說‘我不知道’,要說‘讓我來’。”她興奮地把找推車的事情講給她的母親聽。
這件事使我感到:我們成年人的行為模式,會給孩子將來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們在長大后的人生中面對困難時,會采用幼年習得的經驗,不同的影響會對世界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其實每一個家長都能給孩子以良好的行為模式,用健康的心智模式,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承擔責任的人。家長的態度如果是積極健康的,就導致孩子積極健康的心理結構,這會象心靈地圖般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心中,將會筑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個案例已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小豌豆后來成為一個非常有自主能力和能夠自覺學習的人,在2011年已經在上海同濟大學就讀)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