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背景資料
一般人口學資料:小晴,女,17歲,某職業學校高二年級學生。
外在表現:來訪者在班主任建議下來到學校心理咨詢室。她面色有些蒼白,眼圈發黑,說話音調比較高,語速很快,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說,幾乎不給我插話的機會。中途命令咨詢師給她倒水喝,說口渴。
主訴:已經兩天兩夜沒有睡覺,吃了失眠癥的藥物也不想睡,躁狂癥的癥狀也沒有得到改善,腦子里控制不住地想事情,一樁接一樁。
個人成長史與自我陳述報告:來訪者是家中的獨女,父母經常吵架,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看不起父母,覺得他們沒有能力掙錢,是生活的失敗者。但是父母又很寵愛自己,凡事都要來征求自己的意見,同時又密切關注自己的一舉一動,連玩電腦都要站在身后看。平時在學校的表現稍有些內向,個性、言行不張揚,對班級的工作能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2004年10月12日)上午政治課,輪到她作時政講演,她足足講了20多分鐘還意猶未盡,主要內容和觀點是: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都有兩面”很有道理,用來解釋她一直費解的“雙面伊人”,那就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它是誰?就是班主任。班主任自詡對自己的孩子很關愛,但是對學生卻分外苛刻,要求大家中午在教室自修,上課中途來到教室窗外偷看學生上課,等等。學生們把窗子用報紙貼起來,一為擋太陽,二為不讓班主任偷看。來訪者在課堂上批評同學的做法不勇敢,貼報紙這種抗爭算得了什么,她幾次要求大家把報紙拿掉,大家都不肯,她很窩火。后來老師中斷了她的講演,下午第二節課班主任讓她到咨詢室來。除了講述今天上午上課的事情,來訪者還滔滔不絕說了些其他的,概括起來有:1、家里人讓她心里很堵,她已經兩天沒有睡覺了,很反感父母經常吵架,母親精神有問題(事后了解到是精神分裂癥)時常在吃藥,平時特別愛嘮叨,管頭管腳,生活上照顧她無微不至,玩電腦都在她身后看著她,“他們兩個已經無可救藥了,我不想再理他們”。最佩服的是三阿姨,很能干,是個經理,自己父母太無能,都下崗了,很看不起他們。今天開始不回家了,想去同學家住。2、從小學起就認識的最好的朋友前不久跳樓自殺了,覺得生命真脆弱。3、認識的網友是大學生、大學教授,很有學問,跟他們聊天很舒服,在聊天中獲得跟他人交流所沒有的知識和人生體會,周圍的同學太幼稚,平時都不可能跟他們這么深地交談。咨詢時間結束,中斷來訪者的陳述。
他人反映情況:老師和同學覺得她今天的表現不對勁,她講演的內容雖然頭頭是道,看似頗有道理,但有些偏激,有些話不太聽得懂,跟她平常的為人態度很不符合。
二、 分析、診斷與評估
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分析:來訪者目前的表現是失眠,這與她長期的家庭人際關系緊張、家庭經濟狀況不良、學校師生關系不夠協調等壓力有關,好朋友最近的自殺也是其精神障礙的應激源。作為青春期的孩子,原本就處在自我同一性的矛盾中,面對自身無法克服的心理壓力,加上一定的遺傳因素,逐漸導致心理問題趨于嚴重。
初步診斷:心境障礙躁狂發作。
診斷依據:根據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原則”,來訪者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出現了明顯異常,除了失眠等軀體化癥狀,還表現為思維奔逸、精神運動性興奮,心境高漲等精神癥狀,自知力有所缺損。
鑒別診斷:來訪者除了思維奔逸,并未出現幻覺、妄想等重性精神病癥狀,癥狀也并未泛化,自知力基本完整,社會功能有所損壞。可排除精神分裂癥。
結論:來訪者不屬于學校心理咨詢范疇,建議家長立即轉診專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