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其實是雙向選擇的
個人原創
賴巧珍
發表時間:2015-07-01 17:31:49
1106
0
0

有位朋友找我咨詢,了解以后,發現是她委托他來找一個好的咨詢師,因為他學過心理學。聽起來有點復雜了。
引發了事后我的思考——咨詢其實是雙向選擇的!
來訪者在選擇咨詢師的同時,咨詢師也在評估來訪者。現如今咨詢個案確實對于初學者來說,嚴重不足。可為此而什么個案都接,實際上是在冒極大風險!只要咨詢師講明原因,對方會理解的。(涵蓋因為收入問題而急于想接個案,那也許是最危險的)
咨詢師需要先了解自己能力邊界所在,自己選擇的流派適應癥是哪些?哪些是禁忌癥?方可以去有的放矢。
另外即便只是很普通的人際關系案例,如婆媳關系,親子關系,也不一定都是咨詢師合適來做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果那段來咨詢的關系中有自己的困境,也許是不合適接的。
最后當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感覺變得越來越糟糕的時候,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點,如果有成熟的督導體系,能在自我分析或督導下,看清究竟發生了什么,可以繼續咨詢。如果沒有,那不妨還是轉介出去,對雙方更加合適。
以上寫成文字簡單,做到必須要實踐經驗好幾年的積累,實則不易!我也常常需要自我反省,做得不足之處。
溫馨提示:文章、帖子、評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
0人已踩
0人已贊
作者文章
怎樣運用心理學找回丟失的物品?
英國一家保險公司發布的一項有 3,000 位受訪者參加的調查顯示,受訪者平均每天把東西放錯位置 9 次,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每天平均花 15 分鐘找東西──手機、鑰匙、文件是他們最經常找的物品。
找不到東西
1778
1
0
心理咨詢與普通聊天的區別
在網上常見的對心理咨詢的誤解之一,就是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僅僅是聊天開解,可能有些心理咨詢師自己都是這么認為的:“我的任務就是陪來訪者聊天。”因此有的人不免質疑:找朋友談話,聊天一樣能得到開解與安慰,而且還不花錢,為什么心理咨詢卻要收費,而且不便宜?甚至由此
614
0
0
給自己一點勇氣
有一位跨國公司老總,在一次員工大會上講述了他在美國留學打工時的求職經歷。
剛到美國時,他和許多中國留學生一樣,在未拿到美國人承認的文憑之前,只有靠體力在餐館、貨場打工來維持自己的學業。半年后,他對這種在美國最底層的打工生活感到厭倦和不滿,急切地想換換環境。
一天,他在報紙上
1464
0
0
語音通話
私聊
相關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