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
抑郁(英語:Depression)是一種情緒低落和厭惡活動的狀態。 在醫學上被歸類為精神和行為障礙,抑郁的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動機、感覺和幸福感。 據稱抑郁的核心癥狀是失樂,指的是對某些通常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活動失去興趣或失去愉悅感。 抑郁情緒是某些情緒障礙的癥狀,如重度抑郁癥或持續性憂郁癥;它是對生活事件的正常暫時反應,如失去親人; 它也是一些身體疾病的癥狀,也是一些藥物和醫療的副作用。 它可能表現為悲傷、難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食欲和睡眠時間顯著增加或減少。
抑郁性疾患,是一類以心情抑郁為主要特點的情感障礙,包含常見的憂郁癥(抑郁癥)。
對抑郁性疾患的診斷一般由醫師遵照DSM或ICD標準(兩者基本一致)進行,一般癥狀較重的患者考慮診斷為重性抑郁障礙,癥狀較輕但是病程較長的患者則有可能是心境惡劣障礙,有明顯季節性特征的患者可能診斷為季節性情緒失調。另外,在按此標準診斷前一般須排除其他有相似癥狀的生理疾病。
抑郁性疾患屬于常見的心理疾病的一種,目前全球有超過2.64億名患者。近年來抑郁性疾患的發病年齡有提早,且發病率提高的趨勢。終身患病率在不同國家中不盡相同,有調查顯示中國的患病率約為6%,而日本的患病率則高達20%。COVID-19致使全球青少年抑郁概率翻倍增加。
在積極治療的情況下抑郁性疾患的愈后良好,但考慮到患者須承受極大痛苦并有自殺的可能,因此應盡早進行積極治療。患者在癥狀緩解后仍有復發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抑郁性疾患的藥物治療至少持續到癥狀緩解后的六個月。對于發病較早、有精神病癥狀或對藥物反應不良的患者則很有可能反復發作造成不良后果。
重度抑郁疾癥
主條目:重度抑郁疾癥
在所有抑郁性疾患中,重度抑郁疾癥的癥狀最為嚴重,其主要影響心境、認知和軀體功能。心境方面,患者長期(兩周以上)處于極其抑郁的情感狀態中;認知方面,患者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極面,被空虛感和無價值感包圍;軀體功能方面主要有進食和睡眠障礙和無力感,頭痛等。患者可能反復想到死或者有自殺企圖,最終大約有3.4%的患者自殺。
對重性抑郁疾患的診斷主要依據的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的相關標準。醫生需要先排除生理因素、藥物濫用,然后進行有關抑郁程度的測試以確診。
對于確診的患者,醫生往往會建議抗抑郁藥物治療,即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制劑(SSR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和三環類抗抑郁藥,有時會建議患者參加心理治療[5]。對于年輕患者,例如兒童則應先考慮心理治療,而對于癥狀特別嚴重(有嚴重自殺企圖或者緊張性患者)的患者則可能進行電痙攣療法(ECT)。大多數重性抑郁疾患的患者愈后仍能正常生活。多數患者在未治療下能康復或緩解。超過35%的患者仍會復發,而心理治療較能有效預防復發。對于發病早、有精神癥狀或者同時患有人格障礙的患者則預后不良,他們可能會反復發作,自殺率也較高。其提出情緒神經編碼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2019年7月獲得腦神經學最高的國際凱默理獎,為非歐美人獲獎之首例,其提案成為國際醫療界廣泛認同的一個研究方向。
持續性抑郁癥
主條目:持續性抑郁癥
持續性抑郁癥的癥狀與重度抑郁癥的癥狀相似,但是與重度抑郁癥相比,持續性抑郁癥的程度較輕,而持續時間較長[5]。持續性抑郁癥一般要持續2年才能確診,病程可以持續10年以上甚至一生。心境障礙診斷方法與重度抑郁癥相同,但其診斷標準較低。對確診的患者,其治療方法與重度抑郁癥的治療方法相同[5]。持續性抑郁癥會引發重度抑郁癥,有研究顯示有79%的患者在一生中會并發重度抑郁癥,此情況亦稱為雙重抑郁癥。
季節性抑郁癥
主條目:季節性抑郁癥
季節性抑郁癥的癥狀與重性抑郁疾患相似,有時歸類為重性抑郁疾患的一個亞型。主要特點就是經常在寒冷季節發病并在其他季節完全緩解。季節性抑郁癥隨緯度的增高而越發流行, 意即日照時間越少,發病率越高。多曬太陽可減輕病情,對這種疾病的診斷需要確認患者只在特定時節發病而在其他季節從未發病。對患者的治療與重性抑郁障礙的治療相似,對于季節性情緒障礙,光照治療似乎特別有效。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學者于2013年繪制的“抑郁癥世界地圖”顯示,日本與陽光充足、氣候溫暖的東南亞、南歐、澳大利亞同屬抑郁癥發病率較低的地區,而氣候寒冷、缺少陽光的北歐、俄羅斯等地區則屬抑郁癥高發區。
非典型抑郁癥
主條目:非典型抑郁癥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患者可能表現出明顯的抑郁癥狀,但是不符合DSM任何一種具體病癥的診斷標準,這時可以作出非典型抑郁癥的診斷。
雙相情緒障礙癥
主條目:雙相情緒障礙癥
循環性情感癥
主條目:循環性情感癥
在DSM-5已歸為雙相情緒障礙癥之亞型
物質所致障礙
其它軀體疾病所致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