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孩子出生了,從生物角度上來講,是一個不斷自我學習的有機體出生了。他會去探索自我,建立和世界的關系。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該用怎樣的行為方式、怎樣的情緒,去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達成自我保護? 每一個個體都有不一樣的答案。有的孩子傾 向于用發怒、生氣、耍賴來控制家長;有的孩子傾向于用討好來讓自己獲得認同;有的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學會了自我貶低,他們會在心底認為自己是不好的,自己是笨拙的,自己是永遠不會成功的……當他自我貶低的時候,他會感覺安全;有的孩子使用凍僵的保護策略,當他們犯了錯誤,只要僵在那里一動不動,自然有大人去幫他收拾;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如果想要什么東西,就必須要去搶、去爭奪…… 所以,童年的經歷是一段初始代碼,它形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行為模式和行為上的策略準則。而和這些策略、準則、行為方式所匹配的,就是我們個性化的情緒模式。
0 1
-
[玫瑰] 今日分享 流動法則:愛與生命能量要在家庭中順暢傳遞,從祖輩流向父母,再到子女。若因矛盾、隔閡阻斷這份流動,會影響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下一代也難以承接健康的生命能量。
-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做什么都在“拼命”?拼命工作、拼命省錢、拼命帶娃…… 如果你經常用“拼命”形容自己,這不只是口頭禪,而是焦慮已經成了你生活的基調。從神經科學看,焦慮是大腦里一種叫GABA的神經遞質受體功能變弱了。
-
人們對愛的反應受到他們的個體經歷、性格以及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在他成長過程中從未感受到穩定和安全的愛,他可能會對愛產生恐懼。這種恐懼可能表現為對他人的不信任,對親密關系的回避,以及對建立長期承諾的擔憂。 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充滿關愛和尊重的環境中,他可能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愛,這可能會幫助他更容易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這種愛和安全感能讓他們更愿意接受和回應他人的愛,從而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 鼓勵缺乏愛的人尋找和接受關愛,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被愛,也有能力去愛別人。
-
[玫瑰]心理小知識分享 踢貓效應:負面情緒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上級罵下級→下級兇家人→家人吼孩子)。察覺到情緒不好時,先停10秒深呼吸,別讓壞情緒“傳染”給身邊人。
-
行動似乎總跟著感覺走,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步的。你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行動,來間接調節你的情緒。 ——威廉·詹姆斯
-
每日分享[玫瑰] 行動似乎總跟著感覺走,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步的。你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行動,來間接調節你的情緒。 ——威廉·詹姆斯
-
很多問題的出現,是由于人有一種想法,以為他可以靠著說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愛去駕馭秩序。但秩序卻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用愛來取代的,愛只可以在秩序范圍內成長。 ——海靈格
-
我們不是 因為完美而被愛而是因為脆弱和真實才有機會被深愛 那些你不敢示人的瑕疵 委屈 正是你通往深度鏈接的鑰匙 當你能夠接受他們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有多值得被愛 布琳 ?布朗。 《脆弱的力量》作者 ??
-
生活中最大的“”攔路虎“”是一堵等待的“墻” 我們總喜歡說等我準備好了再說,等時機成熟了就可以……結果等到天荒地老。 你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有萬事俱備的那一刻嗎?很難,不管準備多久,總覺得差點,所以等待本質就是怕,怕不確定,怕失敗,但真正的行動者都懂一個道理,行動就是最好的準備。 這話怎么理解?我們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總想在出發前拿到完美的“”地圖“”,但地圖是邊走邊畫出來的,所以不要等待,現在立刻馬上,去做你想做的事,哪怕只完成1%想寫作就先寫下第一個字,想健身就先做十個俯臥撐,完成永遠比完美重要,開始行動永遠比空想偉大,當你邁出第一步,打破這堵等待“”墻“”時,你會發現人生原來所有擋住我們的墻,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的,我們卻忘了錘子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
當媽媽小時侯,沒真正感受到被愛的時候,長大后就有一個愿望,我一定要愛我孩子,把我沒得到的愛全給她,很抱歉,長大后很愛孩子,可不會愛孩子,給的愛全是傷害,還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