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是會正確表達攻擊性的人,越強大。 弗洛伊德說,人的行為受兩種東西的驅使:一個是性驅力,另一個是攻擊性。 在傳統觀念中,攻擊性往往被視為一種負面的、需要壓抑的特質。 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確表達攻擊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那些越是會正確表達攻擊性的人,往往越強大。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攻擊性是源于人類對生存、資源獲取以及自我保護的需求。 在原始社會,攻擊性幫助人類應對來自外界的威脅,爭奪有限的食物和棲息地。 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力,攻擊性是一種本能, 無法被消除。攻擊性是一種生命本能,每個人生來都有攻擊性。 攻擊性需要被表達,不能被壓抑。 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有些人面對侵犯自己權益的事情, 不敢維護自己, 總是自己生悶氣,進而將攻擊性轉向自身,產生自我否定、抑郁等情緒問題。 長期壓抑攻擊性的人可能會變得過度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面對挑戰時缺乏自信和勇氣。 另外,壓抑的攻擊性還可能以被動攻擊的形式出現,表面上順從,但在暗地里通過拖延、敷衍等方式來表達不滿,這種方式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破壞人際關系。 那些優秀的人,會恰當地釋放自己的攻擊性,維護自己的權利。 怎樣才能正確表達“攻擊性”? 1.自我覺察和接納 2.清晰表達自己的邊界 3.用恰當的方式表達 總之,是人皆有情緒,每個人都有表達憤怒和攻擊性的權力。但是,你一定要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你要明白,你之所以表達你的攻擊性,不是為了指責、傷害對方,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幫助自己更好的和對方建立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
0 2
-
痛苦無法避免,但如何與它共處、從中學習、并依然選擇關愛自己,是你可以掌控的自由。
-
簡單一點,不期盼外界的認可,不在意他人的評價,才能遵從內心,活出自己。因為別人都不過是你生命中的過客,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掌舵人。
-
沒有萬念俱灰的絕望,怎會有絕境重生的希望?只有熬得住涅槃之痛,才能配得上重生之幸。沒有一棵樹,生來便知年輪深淺;沒有一片葉,枯黃仍守枝頭凋零;曾篤信花有時、風不誤,年年歲歲不相負。后方知憶崢嶸歲月,九分辛苦一分甜。終是許長河長河,給征途征途,予重生重生
-
選錯了就選錯了,不要總是一遍遍去想如果當初,人生不可能每個選擇都正確,生活就是這樣的。就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每一個錯誤的選擇,也是我們人生旅程中的一段獨特經歷,它并非毫無價值。
-
2024最后一天:翻篇、翻新、翻身 展望2025,加油!
-
2024年終記:盡我所能,敬我不能!
-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從心理學角度看,體現了自我覺察和自我反思。 自我覺察是個體對自己的情緒、行為、思維的認識。每天進行多次反省,就像給自己的心理做定期掃描,能讓人更清楚自己的狀態。例如,反思自己在與人交往中是否過于急躁,這是對情緒的覺察。 自我反思則有助于個體的成長和自我完善。通過回顧一天中的行為,總結經驗教訓。比如,在反思自己的工作過程時,發現自己效率不高的原因,進而改進工作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
-
別只顧著向前奔跑,去追逐目標,卻容易忽略了身邊那些美好的風景呢,偶爾停下腳步欣賞一下,會發現別樣的美好呀。 早上好呀??
-
“凡我所失皆非我所有,凡我所求皆受其所困。萬物皆為我所用而非我所屬,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我失去的東西本來就不真正屬于我,我所求之物,也都是會給我帶來困擾之物。 所有事物都是為我所用,但并不屬于我。君子使用物品,而不會被物品所驅使。最偉大的道理是簡單的,無欲則剛強。無為而治,可以達到無所不為。 大道至簡,無欲則剛,無為則無所不為。
-
《毛選》:不要盯著問題,而是盯緊目標;不做解決問題的高手,而是做達成目標的強者 當你面對一個問題時,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個問題的背后,隱藏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2.如果忽略問題本身,直接解決目標,會有哪些更高效的方法? 3.現階段的資源、時間如何分配,才能更快接近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