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青春期叛逆并不是他故意的 一、青春期孩子開始“叛逆〞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到了青春期,變的沒有以前 聽話了,變的不愛跟父母長時間待在一起了,變 的動不動發脾氣了,甚至有的變的愛干一些危險 的“壞事〞了。 家長就開始擔心,是不是咱家孩子開始叛逆學壞 了?是不是得更加嚴格管教了? 如果家長這樣做,那可能后果很嚴重,輕則導致 孩子拒絕跟父母溝通,重則厭學躺平,甚至做出 自我傷害的事兒。 二、孩子大腦結構和身體激素作崇 家長要知道,孩子出現以上特征,并不是孩子故 意要學壞,故意要跟父母作對,而是步入青春期 的孩子,大腦結構的改變和身體激素的變動,導 致孩子的思考方式、做決定的方式、與他人交往 的方式等都會發生變化。孩子會變的更有探索和 創新精神,變的更愛與同伴相處,變的情緒更強 烈。原因是大腦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 三、家長要改變認知和接受 所以首先家長從認知上要了解這個變化,然后態 度上要接受和包容孩子的變化。很多時候甚至孩 子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會變成這樣,如果父母能引 導并幫助孩子度過 “叛逆期〞,那青春期積蓄和 升起的能量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0 1
-
明心見性,不矜不伐。心無桎梏,身無藩籬。如果歷經滄桑是一個人一輩子注定要走的路,那沉默是金就是這一路最終最好的蛻變![咖啡]
-
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根本無需討好,因為無論怎樣討好都沒有用。敬而遠之,減少內耗。
-
榮格說:“所有的內在沖突,最終都是在呼喚整合。” 那個被拒絕的痛,其實不是我現在的痛,而是早年未被安撫的“內在小孩”在發出聲音。 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多種子人格或情結,當這些部分沒有被覺察和整合時,就會通過情緒和沖突來表達自己。那個感到被拒絕而痛苦的,正是我內在需要被關愛和理解的部分。 “每一個負面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向的意圖。”那個敏感的部分,其實是在保護我,只是它需要被看見、被聆聽。
-
羞恥感是我們對自己發起的猛烈攻擊,它來源于內心的創傷,并不是客觀事實。
-
人不是單一的或好或壞,每個人都是高尚與平凡、善良與邪惡的混合物。
-
高級的感情,最終形成精神和意識; 低級的感情,只能淪為脾氣和情緒。 —— 安妮寶貝《喜宴》
-
?? 跟一個可以共鳴的人表達思想與情感, 總會有一種未被滿足而有的渴望... ? 渴望一種無言的理解, 也是渴望與母親的早期關系。 ?? 這種渴望來自對不可挽回的喪失的抑郁感, 也是促成孤獨感的原因之一。
-
獨立,從不是活成別人規定的樣子,而是能扛起自己的責任,選擇職場就把工作干扎實,選擇家庭,就把日子過踏實,不是被迫,而是主動,你知道你要什么,能擔得起什么?對自己的人生自己說了算。
-
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要立刻解決, 有些情緒,只需要被理解、被接住。
-
身體和情緒就像大樹的樹干和樹枝,是一體的。身體是樹干,情緒是樹枝,樹干影響樹枝生長,樹枝決定樹干健康。身體和情緒誰也離不開誰。 情緒在身體里產生,被身體第一個感受到,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疼痛等身體反應。有人經常有這些身體反應,以為身體出現了問題,一遍遍跑醫院做各種檢查,結果身體沒有問題。 很多時候,身體不舒服可能是因為有情緒。情緒在身體里產生,也在身體里累積。 不被覺察和理解情緒張力,會一直留在身體里,不會消除和散去。情緒長時間堆積在身體里,會引起身體問題、身體癥狀,甚至身體疾病。 頭腦和意識有選擇性地進行記憶,而身體和潛意識卻將真實的、屬于自己的保留下來。身體記住的,是脆弱的,柔軟的,私密的,真實的,最需要被我們好好呵護、認真對待的。 真正愛自己的表現,也許就是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的情緒,珍惜地對待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