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恐懼的第一反應 當你受到威脅或感覺面臨災難時,大腦和身體會突然進入超速運轉的狀態,試圖找到有效應對當前困境的方案。與此同時,你下意識地開始呼吸加速,為大腦攝入更多的氧氣,以確保大腦更好地進行思考——你需要動用全部智慧應對挑戰。在危急時刻,人們通常會對事情發生的那一瞬間記憶深刻,并且形容那一瞬間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所有的細節都歷歷在目,而周遭的一切事物都被忽略了。 在面對威脅的那一剎那,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以及我們的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和視覺都可以被篡改和記錄,然后逐字逐句刻在我們的記憶當中。這是因為,大腦此刻會受到求生意識的刺激,轉由扁桃腺(屬于邊緣神經系統)控制,所以會變得異常敏銳和專注。扁桃腺是位于大腦深處的原始情感和反應的中樞,我們的恐懼刺激扁桃腺開始工作,因此我們能夠觀察到事物的微妙細節。 隨著心跳加快和呼吸加速,新鮮的、含氧量高的血液流向肌肉,為“戰斗或逃跑”做準備。如果恐懼或威脅過于強大而無法抗拒,或我們意識到無法輕易逃脫,我們也可能為了自我防御而維持“木僵”狀態。同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以及含氧量豐富的血液進入到血液循環中,汗腺變得更加活躍(在身體因試圖“逃跑”而溫度過高時給身體降溫)。 血液不斷涌向心臟,整個身體進入“紅色警報”狀態,反應迅速(這也是人們在面臨危機時面色蒼白的原因)。這一切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突發,可能引起頭昏眼花,頭暈目眩,雙手、膝蓋、雙腳、雙腿麻木顫抖,呼吸困難以及出現幻覺等反應。
0 2
-
[玫瑰] 今日分享 流動法則:愛與生命能量要在家庭中順暢傳遞,從祖輩流向父母,再到子女。若因矛盾、隔閡阻斷這份流動,會影響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下一代也難以承接健康的生命能量。
-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做什么都在“拼命”?拼命工作、拼命省錢、拼命帶娃…… 如果你經常用“拼命”形容自己,這不只是口頭禪,而是焦慮已經成了你生活的基調。從神經科學看,焦慮是大腦里一種叫GABA的神經遞質受體功能變弱了。
-
人們對愛的反應受到他們的個體經歷、性格以及環境的影響。如果一個人在他成長過程中從未感受到穩定和安全的愛,他可能會對愛產生恐懼。這種恐懼可能表現為對他人的不信任,對親密關系的回避,以及對建立長期承諾的擔憂。 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充滿關愛和尊重的環境中,他可能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和熱愛,這可能會幫助他更容易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這種愛和安全感能讓他們更愿意接受和回應他人的愛,從而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 鼓勵缺乏愛的人尋找和接受關愛,讓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被愛,也有能力去愛別人。
-
[玫瑰]心理小知識分享 踢貓效應:負面情緒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上級罵下級→下級兇家人→家人吼孩子)。察覺到情緒不好時,先停10秒深呼吸,別讓壞情緒“傳染”給身邊人。
-
行動似乎總跟著感覺走,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步的。你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行動,來間接調節你的情緒。 ——威廉·詹姆斯
-
每日分享[玫瑰] 行動似乎總跟著感覺走,但實際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步的。你可以通過直接控制行動,來間接調節你的情緒。 ——威廉·詹姆斯
-
很多問題的出現,是由于人有一種想法,以為他可以靠著說服力,或是用努力,或是用愛去駕馭秩序。但秩序卻是早已被排定了的,也是不能用愛來取代的,愛只可以在秩序范圍內成長。 ——海靈格
-
我們不是 因為完美而被愛而是因為脆弱和真實才有機會被深愛 那些你不敢示人的瑕疵 委屈 正是你通往深度鏈接的鑰匙 當你能夠接受他們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你有多值得被愛 布琳 ?布朗。 《脆弱的力量》作者 ??
-
生活中最大的“”攔路虎“”是一堵等待的“墻” 我們總喜歡說等我準備好了再說,等時機成熟了就可以……結果等到天荒地老。 你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有萬事俱備的那一刻嗎?很難,不管準備多久,總覺得差點,所以等待本質就是怕,怕不確定,怕失敗,但真正的行動者都懂一個道理,行動就是最好的準備。 這話怎么理解?我們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總想在出發前拿到完美的“”地圖“”,但地圖是邊走邊畫出來的,所以不要等待,現在立刻馬上,去做你想做的事,哪怕只完成1%想寫作就先寫下第一個字,想健身就先做十個俯臥撐,完成永遠比完美重要,開始行動永遠比空想偉大,當你邁出第一步,打破這堵等待“”墻“”時,你會發現人生原來所有擋住我們的墻,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的,我們卻忘了錘子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
當媽媽小時侯,沒真正感受到被愛的時候,長大后就有一個愿望,我一定要愛我孩子,把我沒得到的愛全給她,很抱歉,長大后很愛孩子,可不會愛孩子,給的愛全是傷害,還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