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管理ABC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比特.艾利斯提出“情緒管理ABC理論”,A是指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信念(belief),C指結果(consequence),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與行為后果的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結果C的直接原因,是我們對事件A的認知與評價產生的信念B。 通俗點講,你對某個人不滿意,可能不是這個人不好,而是你的評判標準出了問題。 這里用一個公式來解釋這個理論:A+B=C,A=實際事件,B=我們對這個事件的看法與觀點,C=后果或我們的感受(包括情緒、愛憎、喜好等)。 再來拆解一下,這三個要素中,A是不可變化的客觀存在,B與C是可變化的,而且是B的變化直接產生C的結果,我們真正可以改變的只有B,我們的信念、判斷標準、認知與價值觀。舉個例子:兩個人在街上碰到領導,領導沒有打招呼,其中一個人這樣想:“領導可能在想其他事,沒有看到我們”,他會覺得無所謂,沒有太多的情緒與不滿意;另一個人是這樣想的:“是不是上一次會議上提了反對意見,領導對我有意見?”,結果他會憂心忡忡,心神不寧。 不同的B(認知與信念)帶來的C(結果)完全不一樣。 解決情緒(結果C)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埋怨A(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這樣做),而是去調整B,這是唯一可以改變的。 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的內心來得省心省力,“境由心轉”!
0 1
-
認知層次決定擇偶標準 “好的婚姻需要同頻的三觀、穩定的情緒和共同成長的決心” 剛出社會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對方的細心呵護、幾句浪漫情話,就認定他是對的人,一頭扎進婚姻,忽略了性格、價值觀是否一致。 當認知提升后,才知道婚姻需要更深厚的基石,比如共同的人生目標、相互的理解包容。 就像挑水果,不能光看甜不甜,還要看是不是新鮮,否則很可能會買到爛心的水果。
-
你是不是經常會這樣: 別人隨口一句話,你能琢磨一整天,甚至想象出很多“潛臺詞”; 別人沒回你消息,你就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別人情緒不對,你比他們還焦慮,甚至不自覺地去承擔“照顧他人情緒”的責任。 你渴望被理解,但又常常覺得“沒人真正懂你”;你努力在人群中維持和諧,卻在獨處時身心俱疲; 你像是“帶著天線”生活的人,捕捉著各種情緒變化、能量流動,甚至不知不覺地扛起了不屬于你的負擔。 如果你有過這些感受,很可能你是一個“高敏感者”。 這是你的錯嗎?不是。這是你的天賦,也可能是你的“劫”。 但我要告訴你一句很重要的話——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高敏感,記住,要做自己足夠真實又真誠的“父母”,站出來抱住自己,你就贏了。
-
有句老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和價值。 許多夫妻問題的根源在于失去了最初的尊重。 一旦變成了習慣性的忽視,對方遲早會覺得被輕視。 事實證明,那些長久幸福的婚姻背后,雙方都懂得尊重彼此的選擇和意見。 數據顯示,約70%的婚姻矛盾是因為缺乏尊重而導致的,而不是所謂的大問題。 要學會珍惜眼前人,別等到“竹籃打水一場空”。
-
中年女性最不能丟的,是自己的價值感! 別讓“妻子”“媽媽”的標簽,把真實的自己埋進柴米油鹽。發展個烘焙愛好,朋友圈曬作品也能收獲一堆點贊;抽空學個技能說不定也還有點小小收獲。 記住,你首先是你自己,自帶光芒的女人,婚姻反而會更有吸引力。 調低對老公的期待值,把期待值調成“佛系模式”,老公偶爾洗次碗都能當成意外之喜。 當你不再執著于改造對方,反而能發現婚姻里更多小確幸。
-
晚婚的人,其實是被老天偏愛的! 晚婚的人福氣在后頭,當你把自己養好了,也是在滋養你的正緣。 老天讓你多等幾年,是在幫你篩選,讓你最后遇到的人,配得上你一路的等待!??肖老師
-
別聽那些人瞎忽悠,說什么要大度地原諒傷害過你的人。憑什么啊?那些傷害就像釘在心上的釘子,就算拔出來了,洞還在那兒,疼也還在那兒。 你可以不原諒傷害過你的人,這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的底線。那些傷害你的人,他們在做出傷害行為的時候,可沒考慮過你的感受,憑什么現在要你輕易地原諒他們?不要因為別人的道德綁架,就強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這個世界很現實,你得先學會保護自己。不原諒,不是記仇,而是對自己的尊重和負責。只有堅守自己的原則,那些傷害過你的人才不敢再輕易冒犯你。所以,別心軟,該不原諒就不原諒,挺直腰桿,為自己而活!
-
很多夫妻,有矛盾,一說話就吵架。 它的主要原因就是,兩個人說話不在一個頻道上。 一方說東,另一方就要說西。 一方說出一個事情的情況,另一方就會聽出了不同的意思。 然后就開始互相爭辯,互相辯解。 越爭就會越吵。越吵,就會鬧起來,到最后就發展到動手了。 這樣,感情就會越來越冷。 這就是因為,兩個人說話的觀點不同,立足點不同,不能好好溝通,不耐心聽對方的話。成了一張嘴就吵架,急了,就大罵。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無法溝通。
-
二婚男女需注意十條忠告,以下列舉其中四條,以避免走彎路。 1. 經濟問題:二婚夫妻需明確經濟責任,避免因金錢問題產生矛盾。 2. 前任關系:二婚夫妻應與前任劃清界限,避免藕斷絲連。 3. 孩子問題:二婚夫妻應避免過度干涉對方與前任的孩子,要尊重彼此的角色。 4. 情感問題:二婚夫妻應放下過去的怨氣,避免將負面情緒帶入新的婚姻。
-
比起“愛人”,“戰友”顯然更適合中年夫妻: 你們需要共擔賺錢養家和養老育兒的責任。 也需要均攤家務、接送孩子、輔導作業、陪床看護等日常瑣事。 還需要一起應對偶爾的意外沖擊。 因此,光活著已經很累了。 沒那么多力氣留給彼此。 但這不是不愛了,只是愛的方式變了。 你們的愛變成了日常小事中互相照應的默契; 也變成了遭遇大事時互相支撐的安心。 或許愛情已停擺了。 但你們還有堅實的親情,信任的友情,和濃厚的恩情。 正如三毛所說: “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
-
未雨綢繆固然好, 但人生永遠做不了萬全的準備。 焦慮這東西,就像是野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你越想,它越沒完沒了。 所以啊,還是相信古人的經驗—— 車到山前必有路。 別預支未來的焦慮。 把當下的日子過踏實了,未來的日子也差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