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對家庭的犧牲,如果不是出于愛,那寧可不要。 瑩瑩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媽媽生下她很不易。丈夫在外忙生意,她在家全職照顧女兒。從瑩瑩上小學開始,家里的電視就沒有打開過。媽媽騙她電視機壞了不能看。她也不讓女兒和朋友一起玩,怕她學壞,影響學習 。初中時,瑩瑩的成績一直在年級20名左右,有一次考試排名提升了,她在回家的車上“哈哈哈”地開心著,媽媽馬上打斷她,“你高興什么才12名,為什么不能再好點?”瑩瑩的飲食起居也被牢牢控制著。衣領要疊成直角,她不能點外賣、喝奶茶,太多的限制。初二的一次英語考試前,瑩瑩失控地崩潰大哭、抓頭發,在床上扇自己耳光。作為對母親的抵抗,她故意答錯一些題,成功地讓排名掉到了90多。媽媽反應異常激烈,一邊打罵瑩瑩一邊扔書,“滾出去,不要認我當媽”。瑩瑩問過母親,“如果我沒有好成績,你還會把我當你的小孩嗎?”她記得母親的回答很冷血“當然要考個好成績,不然你能干什么?”她感到從那時起,自己徹底崩潰了。壓抑之下,瑩瑩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可在媽媽的世界里,她為了培養女兒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什么都幫她做,希望她出人頭地。雖然嘴上常常掛著難聽的話,但女兒在媽媽心里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她愛她,“可以為了她去死”。瑩瑩被確診為抑郁癥后,媽媽一直無法理解,她不斷地問心理治療師,“不可能吧,我對她那么好,為什么?”這是很多父母得知孩子抑郁后的最初反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后,發生了一件讓母女倆對自我覺察突破的事:媽媽平時很少帶瑩瑩回娘家,因為不想面對自己的家人。這次父親生日到了,她不得不帶著孩子回家。那段時間她患上了膝關節炎,只能拖著腳走路,但沒有一個娘家人主動關心,大哥說:“老人家也沒有說自己腿腳怎么樣,你這么年輕就要說?”還有家人說:“你這么懶,這個病肯定是懶出來的,你先思考一下自己有沒有錯。”那幾天,媽媽和瑩瑩都感到壓抑。回家后,瑩瑩又開始割手,她既心疼母親,也知道這些影響是原生家庭帶給母親,再帶給自己的。媽媽也意識到,自己那些自然流露的語言、行為和神情,都是原生家庭中的烙印,丈夫和孩子都是自己壞情緒的“受害者 隨著治療的深入,瑩瑩自殺傾向已經消失,情緒也基本恢復穩定。一次考試結束后,瑩瑩在電視機上摸索一番。屏幕突然亮起,她才發現這個塵封的機器從未壞過。一向過于緊張的母親慢慢學著放手讓她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18歲這年,她終于擁有了看電視的自由和許多更大的自由
0 4
-
許多人感到有深深的痛苦圍繞著他們做過或經歷過的事。為了幫助人們處理痛苦的根源,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意識到,到底自己認為是什么造成了他們的痛苦。 在這一點上,非暴力溝通與精神病學家托馬斯·沙茨(Thomas Szasz)在其著作《精神病的謎團》中提出的原則非常一致。沒錯,有些人的生理問題會影響心理上的幸福感,但絕大多數人所謂的心理疾病,僅僅是因為他們“學成”了一種會使人產生強烈心理不適的思考和溝通方式。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病了,而是意味著他們一直以來學到的思考和交流方式,會使生活變得非常悲慘。 所以,我們幫助人的第一步就是教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而不會失去自尊。 —— 摘自《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沖突》
-
看得見了都是愛,看不見就都是傷害[偷笑]其實我們都一樣:或多或少的都活在自我創造的虛幻的世界里,以自我為中心。滿心滿眼都是自我,自然也就看不到他人和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我希望世界按照我想要的方向發展,希望他人按照我想要的方式給予。如愿了就生出愉悅的感受,于是又開始對其貪愛;否則就生出不愉悅的感受,開始嗔恨。好在現在我開始知道了,也開始有了一些體驗。沒有關系,不管發生什么,都回到感受上,發展覺知和平等心。愿我們一起精進吧! 明天開始關機一段時間,11月再見!
-
你可曾安靜地坐著,既不專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費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詳地坐在那里?這時你就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響,對不對?你會聽到遠處的喧鬧聲以及近在耳邊的聲音,這意味著你把所有的聲音都聽進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條狹窄的管道。若是以這種方式輕松自在地聽,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在不強求的情況下產生了驚人的轉變。這份轉變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識。 ——克氏
-
時刻與自己的內在連接,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指責自己和他人,不是抱怨“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問題”,而是想著“我可以做什么”“我有怎樣的需要”,以及“我可以用怎樣的行為方式來更好地滿足我的內在需要”。所以,自我連接的結果是,我們既不指責別人,也不壓抑自己。不把注意力放在指責他人和自己上,而是采取行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既化解了和別人的沖突,也化解了自己內在的對抗。人是沒有辦法通過壓抑自我和他人、對自我和他人的暴力來實現內在和平與世界和平的。
-
情緒的管理是一個人的情緒從本能的無意識狀態走向有意識的自我負責的狀態,也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功課和標識。 能否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首先取決于對情緒的自知。清晰在事件中、在關系中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么,從而剝離、辨識、接納。透過與自己的相處,完成處理情緒的內在歷程。然后回歸到事件、關系中一致性地表達、溝通,解決問題,達成最終的和解。進而從具體的事件中抽離出來,超越事件,獲得事件背后的禮物,走向成長。 在此過程中,兒童的情緒能否被允許,能否在不傷害自己、他人和環境的前提下全然地流淌,是陪伴者重要的功課。在陪伴兒童的過程中,能否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厘清復雜的情緒,并為之命名,是孩子情緒自知的關鍵。 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支持孩子。在孩子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中,情緒的流動和自知使孩子走向了更加深入的自己及對外在世界的延伸,也逐漸清晰了自己、他人、關系的界限,在有界限的關系中建立信任,走向深入。 ——安長喜
-
人的意識狀態創造了現實,只要在行為的前面加上意識——有意識地行動——人就可以完全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這個秘密就是:有意識地生活。
-
論悲歡 一個女子對艾勒穆斯塔法說:請給我們談談歡樂與悲傷。 他回答說: 你們的歡樂就是你們帶諷刺的悲傷。 你們汲取歡樂之水的泉井,也時常溢滿你們的眼淚。 這一狀況有可能改變嗎? 你們身上悲傷的傷痕刻得越深,你們內心的歡快也就越發強烈。 那盛酒的杯,在拿到你們手中之前,不就是被陶工送進爐窯燃燒的瓷坯嗎? 那能愉悅你心神的古琴,不就是被砍刀斧子采伐斬截的木塊嗎? 你們歡樂時,不妨注視你們的內心,你們便會發現,那曾經使你們悲哀的,現在又使你們歡樂。 你們悲哀時,不妨回顧你們的內心,你們便會發現,你們正為之灑淚哭泣的,就是曾經使你們歡笑的。 你們中有人說:“歡樂比悲哀更偉大。”也有人說:“不,悲哀比歡樂更偉大。” 而我則要說,他們是孿生兄弟不能分開。他們同來又同去,當其中的一個與你們同桌就餐的時候,不要忘記,另一個這時正在你們的床上酣睡。 是的,恰似天平的兩只秤盤,你們懸于歡樂與悲哀之間,在兩者之間游弋,直到你們的內里變空了,你們的晃蕩才會停止。 當生命寶庫的司庫要稱金銀將你們提起時,你不要為歡樂與悲哀而隨意升降,最好保持原狀。
-
學會享受痛苦。我們必須先解放自己,別為他人的痛苦背負任何的責任。如果你在那想,看看我都搞了些什么讓別人如此的痛苦,那你是完全沒有辦法享受他人的痛苦的。如果你覺得自己必須讓事情變好或者要療愈這個痛苦,那你也無法享受他人的痛苦。在問題解決之前你都會陷入痛苦當中,而你為了解決問題所做的一切又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你如何能享受他人的痛苦呢?如果你能信任世間有一種神奇的能量會作用于所有人,會療愈一切。我們只需要做必要的事情,讓那股能量流經作用于我們就行。那我們需要做什么才能讓那股能量流經作用于我們呢?記住佛陀的忠告:不要做什么,只是在哪里。特別是當他人說因為我們而感到痛苦時不要插嘴辨解,給他空間,不要因為他人的表達而害怕非要說點什么。允許他人表達允許他的情緒和感受流動,就會很有幫助。還有一個有幫助的方式,我們只是在那里靜默,同他呆在一起,那股神奇的能量就會這樣流經我們發揮作用的。當我們放下頭腦的思維,彼此連接,療愈就開始了。我說享受痛苦,當然不是說我們希望那個人處在痛苦中。我真正的意思是享受那股能量時刻存在的,療愈一切的能量,不需要我們去修正問題,那股能量會去的。這就是我說享受它,信任那股能量,做我們能做的,讓它發揮作用。除此之外,沉默也是很有力量。繼續詢問“你是不是感受到…”“因為你需要……”即使我們在心里靜默的體會,也會很有幫助。只要我們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去體會去經驗,而不是逃避和壓抑。持續的關注和陪伴,允許和接納。
-
花時間去選擇一種我們想呈現的能量狀態,花時間去做內在的工作,在那一刻我稱之為“讓自己回到生命里”。我知道每當我生氣、愧疚、抑郁或者羞愧,是我沒有真正的活著。我活在自己的頭腦里,傷害別人、評判自己和他人。我沒有真正活著,我沒有和自己或者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連接。如果我帶著這種能量,我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慢慢來,在張嘴之前先讓自己回到生命里,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連接。
-
我們一直被教育為外在獎勵工作,而非關注我們所做的是否服務于生命,是否讓生活變得美好,而是看他是否取悅了權威。因此我們從小到大都在為從權威那里獲得獎勵而工作,以避免受到權威的懲罰,這樣我們就會成為盡職的工具,聽從權威的命令。因為我們在支配系統中被養育長大,其目的就是教你對權威溫順服從。因此我們所學到的語言無法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此刻怎么樣?什么才能讓我的生活更美好?所以這么簡單的事情我們要如何表達,我現在的感受和需要是怎樣的。當我們想要流暢的交流,幫助我們清晰的表達我此刻怎么樣,也能幫助我們理解他人此刻怎么樣。幫助我們向他人傳達什么會讓我的生活更美好,也聆聽他們表達什么會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我的經驗是當溝通中流動著上述信息,我們時刻留意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在這樣的溝通之中我們關注此刻彼此的感覺怎么樣?做些什么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們就可以解決任何沖突,每個人需要都能得到滿足而無需通過任何脅迫或者暴力。只要我們保有這樣的流動,無需通過任何脅迫或者暴力就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